“生态夫妇”又做“白日梦”
“珠海市杨氏环保生态农业试验区”项目的成功,让广东数家有志于投资生态农业建设的大公司看到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新商机、新希望,也让杨国锋夫妇的身价上涨了。这些大公司带着一个个大项目纷纷前来邀请杨国锋夫妇加盟或者合作开发建设,但这一次,杨国锋夫妇的心始终没有动摇。因为,他们已经决定要重返家乡了。
其实,早在1998年,当湖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从夏天持续到秋天的时候,杨国锋夫妇就痛心疾首地认定:“特大洪灾的罪魁祸首,归根到底还是多年来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他们当时还给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写信,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表示合适的时候愿意回到家乡继续和扩大他们的生态农业事业,与家乡人民一起“重整山河”。家乡的领导真诚地感谢他们、鼓励他们,并希望他们为家乡生态农业的发展作新贡献。只是因为当时珠海的项目才起了个头,他们无法遂愿。随着时间的推移,珠海的发展日新月异,杨国锋夫妇越发感到家乡的落后,越发感到家乡的事业还没完成。他们深深知道,湖南大多是山地丘陵地区,是个农业大省,但资源综合利用差,农村经济效益不高,更需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他们的心病越来越重了。他们在想:现在,珠海的这个项目基本结束了,在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和经营过程中,已经锻炼和培养出了一大批生态农业的技术人才,我们完全可以抽身了。如果我们继续留在珠海,那只是锦上添花;而我们回到家乡,那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我们该回乡了!当他们把回乡的决定告诉珠海西部现代农业联合公司时,公司一再挽留;而那几家诚聘他们加盟的公司得知他们准备回乡的信息后,以为自己“出价”太低,便一再“加码”,可听了他们的真诚说明后,又为他们的举动深深感动。2001年10月,杨国锋夫妇携着两个女儿返回了家乡。“杨国锋夫妇又回来了!”杨国锋夫妇回乡的消息,又在当地成了“头号新闻”,可这一次,这“头号新闻”却有些“负面”:“放着珠海的‘科学家’不当,放着沿海的大钱不赚,杨国锋夫妇是不是吃错了药?”
杨国锋夫妇自己也有些始料未及,眼下家乡的状况与他们赴珠海时已大不一样了。且不说自己家的这个“生态农业园”已全部荒芜,乡亲们也早已不搞他们当初领头的那个“生态农业”了。村子里的年轻人大多跑到外面打工去了,“生态农业”没人弄也没法弄了。现在的村民大多烧蜂窝煤,有的烧上了液化气,再不济的上山捡点干柴就可对付了。
看到这种情景,杨国锋夫妇也有些沮丧,还有点后悔。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夫妻俩在家里“闷”了3天后,向乡亲们发出话来:“我们不仅要继续搞生态农业,而且要搞得更好,要把红云村、桃江县、湖南省建成生态村、生态县、生态省!”乡亲们听了,都哈哈大笑,说他们又在做“白日梦”了。
杨国锋夫妇没有想到,他们回乡二次创业比初次创业还难。他们走东家串西家,重新发动大家,苦口婆心地宣讲生态农业的好处、意义和前景,可大家连听都不想听了。说得多了,有的村民笑笑,回上一句:“都什么年代了,你还说这个?”杨国锋夫妇又细致向他们解释,说生态农业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最现代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是方向。那些村民就有些不耐烦了,借故脱身。
“说破嘴子,不如做出样子。”杨国锋夫妇想起了那句老话。于是,他们便静下心来着手恢复和发展自己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同时,他们又向县、市、省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村、生态县、生态省的建议,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鼓励他们先做出成效,典型引路,逐步带动和辐射。
经过4年的艰辛努力,到2005年,杨国锋夫妇不仅把自家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又操持得有声有色,赚进了20多万元的收益,还根据自己在珠海闯荡的经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建立起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跨村跨镇吸收那些热心生态农业的农户参与,在当地又形成了发展生态农业的新气候。全国10多家大学、科研院所的有关专家获知杨国锋夫妇回乡再次创业和推广生态农业的情况后,纷纷主动要求担任他们的技术顾问。
杨国锋夫妇认为大干一场的时机成熟了。2005年,杨国锋夫妇一直在心里描绘一幅新的蓝图:先以红云村为中心,建立一个5000亩的生态农业基地,作为全省的一个大型示范基地;开发建设成功后,用3—5年的时间,在桃江县推广,然后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湖南全省推广,一举把湖南建成全国第一个“生态省”。杨国锋夫妇为此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拟出了一份厚厚的《桃江县红云村生态农业工程产业化开发规划》。2005年底,杨国锋夫妇怀揣着他们的规划和梦想,又一次到县里、市里、省里去汇报,希望得到三级政府的立项。他们说:“要是项目批准了,基地建设好了,我们就再弄个‘头号新闻’:邀请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来看看,看看他向往的环保农业到底是个什么样,看看中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是个什么样……”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