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品牌新观察

华润集团 用资金砸取霸主地位


[  《中国投资》    更新时间:2006/5/16  ]    ★★★
    继2006年6月华润集团一举收购万科,并完成了中国证券史上首例超过100亿元的最大并购案后,在国内的并购脚步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从房地产到啤酒,从零售到纺织,从电力到油品,从水泥到半导体,从食品到物流,现在又坐上医药产业的头把交椅。华润就如同一架所向披靡的战车,势不可挡地在一个又一个产业攻夺霸主地位。

  生存所迫大搞多元化投资

  众所周知华润出身于一家政策性垄断公司,执行中国外贸出口任务,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全国进出口总额只有500亿美元,华润就要执行100亿美元。后外贸体制改革,垄断优势没了,为了生存开始多元化投资,做了很多和贸易有关的投资,比如零售、仓库等。进入90年代有了第一个上市公司华润创业。后来五丰行、励致、北京置地相继上市。1996年前后,香港股市对红筹股的追捧让华润受益多多,从而积累了大量资金,奠定了雄厚财力的基础。

  亚洲金融危机后,华润集团认识到在香港的业务已经进入一个成熟期,即通常所说的现金流大、增长潜力却很低的时期。这就需要华润思考寻找还能够继续大块掘金的市场。到底是在内地发展,还是到海外发展,选择末来数年的业务发展重点区域将决定华润今后的命运。原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在接受采访时说:“进入内地前,人们在集体决策时曾考虑到海外发展。但后来还是决定进入内地。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前景这么好,连那么多外资都大举挺进,华润没有理由作壁上观。我们先到内地发展,积累经验和资本后,再到海外拓展更大的空间”。

  虽然当时的华润在资本市场上很幸运,但业务庞杂的毛病从来就没有被全面地清理过,从行业营业额及盈利分布上,很难清晰地描述出其主业,一会儿被归为地产类,一会儿又被归为综合类。宁高宁在华润内部发表的一篇《生物链》中指出:“华润现在既没有取得一个高P/E的估值,也没有取得一个自由扩张的价值。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在这两方面”。其中心思想是:华润要转型,是为了在企业竞争形成的生物链中,获取更高级的食物。在这样一个意图下,华润的生物链计划于2000年催生而出,计划中有两大任务,一是调整集团业务结构,二是把业务中心向内地转移。

  调整业务结构的目的是相对专业化,把业务清晰为分销、地产、科技、策略性投资四个方向,华创、北京置业、励致作为华润上市三旗舰依次担负起前三项发展任务。

  调整后的华润携巨资挺进内地。

  50亿圆梦医药霸主地位

  据华润高层透露:原定计划是通过收购一家中型企业,在两年时间内打造成医药核心队伍,在5年内完成一个大型医药集团基本框架,包括生产基地建设、研发队伍组建及销售网络的健全,在2011年华润拥有100亿元市场份额。本着这个思路,2001年3月24日,华润集团和东北制药集团签订合作意向书,华润集团拟投入15亿元持有合资公司51%股份。但后来双方在财务方面存在巨大分歧,合作告终。2002年4月华润与山东鲁抗接触,最后也因故夭折。同年,华润与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华北制药等企业亲密接触。从华润先后接触过的10多家企业大致可看出华润的路数:一要上市,在内地排名前15位;二是专盯化学医药企业,因为这块市场资本规模很容易做大。

  但与进军内地啤酒和地产业不同,华润入内地医药业处处受挫。无奈华润在医药行业的资产主要集中在了云南白药和东阿阿胶上,显然,无论云南白药还是东阿阿胶,均离内地医药业前三相差甚远。何况中药一直无法作为高附加值的药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这严重制约着单纯依靠国内市场的中药很难获得大规模效应,这招棋着实走得与华润的霸王风格相差太远,也让华润丧失了医药霸主的梦想,2005年华润贱卖了云南白药一部分股权。然而华源机会的出现,重新唤醒了华润对医药行业的热情。国资委的表态中可以证实,重组后的华源将成为华润整合医药资产的平台。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指出,选择华润重组华源,国资委交给华润的任务不仅仅是消除危机,而且是带着发展的责任进入,更主要是打造中央企业医药产业的平台。希望通过这次重组,形成一个高水平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平台。国资委的指示与华润的投资风格不谋而合,用50亿元的代价并购华源终于圆了华润的医药产业霸主地位的梦想。

  32亿代价只为打开REITs之门

  华润集团有5家公司在做地产,包括上市公司华润置地旗下北京、上海、成都三家分公司,华润物业,华创物业,泰国长春置地,华润深圳公司的商业地产。华润置地做住宅项目,深圳华润中心做商业地产,业务比较分散凌乱,这种状况一直让华润颇感头痛。华润集团原来计划是将所有的物业都以信托资金的方式上市,但涉及到内地、香港、泰国的物业部分,比较复杂,各地的法律都不尽相同,无奈只好放弃。泰国长春置地本打算单独以地产基金的方式在泰国上市,并且让投资银行已经做了一个上市方案,但这一方案被宁高宁否决。原因是地产基金上市和普通股票上市有所不同,受限制条件较多:如出租率、金额等。华润高层认为,如果一项资产比较赚钱,一般会采用股票方式上市,而不采取地产基金的方式上市,这样做对私有制资产并没有什么好处。2005年年底华润置地宣布从其母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北京、上海及深圳的投资物业,此次收购行为涉及的金额达到31.95亿元港币。由此,华润置地成为华润集团的综合物业投资旗舰股。解决了一直让华润高层头痛的物业分散的状况,同时退出对万科的非核心投资。除了要与万科分道扬镳之外,从收购的物业种类不难看出,华润置地正在着力改善其资产类型,努力完成从原来的纯住宅发展商向综合型地产公司的转型。当然,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宗简单的子公司收购母公司资产个案,但深入分析,每一个正在房地产大潮中翻滚的大佬都很清楚,华润置地正一步步朝着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之路迈进。以华润置地港交所红筹的身份,通过收购其母公司优质资产实现地产信托基金上市之理想触手可及。

  60亿巨资挤进啤酒三甲

  华润一开始进入啤酒业就抱定了“霸主”的战略规划。“雪花”是华润在沈阳并购的第一个地方品牌,那年是1993年底。之后又收购了大连渤海啤酒、大连棒槌岛啤酒厂一举奠定了华润在东北的霸主地位。其时雪花在东三省有着相当的优良品牌效应。可否顺势打造成全国品牌?华润一度犹豫不决。90年代初,全球第二大啤酒公司SAB Miller成为华润雪花第二大股东后给出了很多专业化建议。在品牌战略上,SAB Miller分析,当时华润在内地只有一家沈阳雪花,如果投入巨额广告费用,一段时间内市场份额不理想的话,董事就会质疑,员工就会沮丧。另外,中国啤酒消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退瓶子,这决定了啤酒消费的地域性非常强。华润应该从区域垄断做起,实施蘑菇战略,东北做一家,四川做一家,适当时候全国连成一片。华润采纳了此建议,蘑菇战略成为华润并购方略。

  在此战略指导下,华润并购了四川蓝剑建造了西南大本营后,在华中、华东加速布点,并购钱江啤酒、合资安徽龙津、6.8亿元东莞建厂,后又并购澳洲狮王啤酒、浙江西泠啤酒合资。目前华润的啤酒厂达到38个,华润投入的现金总量超过60亿元,以此为代价挤进行业前三名。下一步的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将雪花做成全国性大品牌,弥补华润在啤酒产业没有品牌的劣势。

  200亿资金打造电力帝国

  华润电力目前已成为国内独立发电商中投产最多的公司之一,并且电力经营利润遥遥领先于华润集团其他24个利润中心,华润电力的增长带动了整个集团资产结构的变化。华润集团内部人士透露,华润实际“身份”还是国有的,所以投资内地电力理所当然,并且这种投资行动似乎从来没有间断过。

  截至2006年1月31日,华润电力参股和控股的项目有:徐州华润电力有限公司、河北衡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温州特鲁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合电力有限公司、湖南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洛阳华润热电有限公司、华润电力登封有限公司、华润电力湖北有限公司、衡水恒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焦作华润热电有限公司、唐山华润热电有限公司、华润电力(常熟)有限公司、河南华润电力首阳山有限公司、宜兴华润热电有限公司、广东省兴宁市兴达电力有限公司、河南华润电力古城有限公司、湖南华润电力鲤鱼江B厂等多家火力发电企业及汕头丹南风能有限公司,包括在建及已投入商业运行的发电厂在内的权益装机容量达8213MW,其中运营中的权益装机达到4875MW。

  利润加速了电力公司的扩张,也带来资金的渴望。2005年5月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陈新华对外宣布,中国华润总公司正式发行30亿元企业债券。本期债券所募集的30亿元资金将全部用于江苏常熟电厂等八个发电项目,建设总规模为478万千瓦,总投资为222.3亿元。

  尽管国家对违规大型电站叫停,环保总局也拉开环保大旗限制大型电站,宋林作为香港华润集团的新任总经理对此强调,此次华润融资投资的项目符合国家电源发展政策,而且对于华润在电力行业的布局影响深远。中国华润的目标是成为中国处于领先地位的独立发电商,计划通过兴建新的电厂,扩建现有的部分电厂及通过收购兼并增加在电力行业的投资,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资本市场让华润纺织坐三望一

  在国家纺织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华润轻纺抓住机会,先后收购控股了6家棉纺织企业(即滨州华润纺织、临清华润纺织、聊城华润纺织、惠民华润纺织、潍坊华润纺织、河北正定纺织)、1家印染企业(通州印染纺织),加上南通三棉与华润锦华,华润在国内纺织业战略布点已经基本成形。华润一心将旗下纺织业进行整合,“产业的整合没有资本平台作依托,将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华润锦华作为华润纺织业中唯一的上市公司就此被推上前台。通过资本市场将华润轻纺旗下9家国内棉纺企业进行整合,进而“坐三望一”,做成中国乃至全亚洲最有实力纺织企业的计划。

  但对于华润来说,旗下纺织业仍然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大部分企业产品线处于中低档,企业间产品差异较大,“各自为战”,无法形成合力。2001年9月,中国华润总公司受让了四川锦华51%的股权,并将其改名为华润锦华。2003年2月13日,这部分股权又被转让给华润轻纺。接下来华润的目标是将其整合,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分销渠道,实现规模经营,建立高档纺织品的市场领导地位,力争成为中国和亚洲最有实力的纺织品分销商,整合最终完成后,华润锦华将在高档细分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进入行业领先者地位。

  在旗下纺织企业整合之后,是华润轻纺的“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链。不过据华润高层领导称,还得一步一步来,先在棉纺业上做强做大,而产业链的各个链条先一节一节地放在那里,有机会后再串起来。

  投资脉络

  华润的投资手法一是由做贸易转为做实业,进而做产业形成的生意模式;另一类是从没有任何行业经验做起,由策略性投资项目发展起来的业务所形成的产业。前一类的代表是纺织和水泥行业,后一类的代表是啤酒和电力行业。

  华润在高速行走的过程中学会了抛弃一些东西。华润曾经拥有过金融公司“华人银行”,虽然在香港排十几位,也能每年带来几亿的利润。但华润分析后认为做金融不会做得比中银更专业,本着要当行业领袖的原则,卖掉了华人银行。

  如果严格按照这一原则,华润目前的业务群中除了啤酒、零售、纺织、地产、再加上并购华源后的医药以外,都没有太大可能进入行业前三。那么华润是不是打算先圈地,待时机成熟再引进战略伙伴,或者干脆出售给国外公司,尤其是华润各业务旗下的公司大都已经打包上市,更有利于待价而沽。

  作为红筹窗口公司,华润走了一条用控股公司方式进入不同市场的道路,不是传统地把一个行业从零开始做大,直到向相关行业扩张的道路。而是象华润啤酒一样先打包上市,从中拿到资金,再加大本业的投资。目前的半导体、万众电话每一块业务都是从投资培育起来的。华润采取这种高风险做法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中国市场处在高速增长的阶段,可能有其他成熟市场没有的窗口机会。

  华润的投资策略是,选择行业一般市场集中度较差,没有一个行业领导者,没有市场标准和产业方向的代表。其理由是,这样的待业存在着巨大的整合机会。华润可以借资本优势打破行业自然整合的节奏,快速成为行业垄断者,谋取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率,并左右行业发展方向。但综观华润所涉及行业,都属于高度竞争性行业。由于人力和管理资源跟不上,基本上只是通过财务整合、理念带动的方式去管理新的企业,并未发挥出并购的协同效应,比如啤酒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全国性品牌。

  不可复制性的投资手法

  华润整合内地产业的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开拓国际资本流回中国传统产业的渠道,再依靠整合改造后企业的良好业绩表现,取得国际资本市场的进一步信任,将国际资本源源不断地引入内地市场的过程。

  此外,与一般国际化企业不同的是,华润在政府资源上的独特优势使它可以在国内展开大刀阔斧的并购活动。华润作为前外经贸部在香港的窗口企业,同时兼有外资与国有企业的双重身份,在华润香港的管理层中有500人是曾在内地工作过的,并且大多数都有着政府官员的经历,例如其董事长陈新华就曾担任过对外经济贸易部副部长,曾经7位集团副总经理中有6位是政府官员出身。这种与政府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华润在并购内地的国有企业时不仅易于掌握这些企业的真实状况,也能够顺利理顺与当地政府的各种利益关系,从而大大降低并购成本。

  华润的这种政府资源优势使其在众多并购活动中轻易战胜对手。例如,原青啤老总彭作义生前曾坦言,在同华润的收购争夺战中,青啤不仅要面对华润巨大的资本力量,同时华润这种与政府间的特殊关系常使青啤在争夺战中无奈败下阵来。又例如,华润收购华晶时,能够轻易绕过已全面接管华晶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直接通过原国家计委与财政部将华晶欠信达的债务由8.6亿元缩减至6亿元。在华润的并购过程中,类似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政府资源优势还进一步加强了其融资能力。据了解,直至目前,华润虽然已在国内开展了庞大的并购活动,在内地的投资额高达200亿元,但真正来自境外的资金仅仅30亿元左右,国内的银行给了华润极大的支持。而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正是其政府资源优势的另一种体现。

  正是有着强大资金实力为后盾、政府资源为基础的独特优势,华润在国内的并购活动中才能顺利展开手脚,用宁高宁的话来说:“现在收购内地资产的成本很低,低得让国际投资者都不敢相信。股东们非常看好内地企业被低估的价值,希望借此时机迅速完成在内地的产业布局”。

  在目前的中国,各级政府有意从大量的国有企业中退出来,这就为国内的并购活动提供了极其广泛的题材,而政府急于退出国有企业的心态也确实使得收购国有企业的成本往往很低。

  但是一方面,由于国内制度环境的不规范,大量的国际资本既难以了解国内企业的真实状况,又不善于跟各级地方政府打交道,即使它们有心收购内地的国有企业,也往往被过高的交易成本所吓退,而国内的各级政府从保护国内产业的角度出发,也不愿让外资大举进入;另一方面,对于国内资本来说,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实力远不够强大,许多的国有企业对于它们来说太大,根本没有实力收购。

  在国内独特的并购优势使华润有了多元化的充足理由:政府资源不仅令华润解决了外资所面临的交易成本问题,同时又具有国内资本难以比拟的资金实力,这样,它在国内并购市场掀起滔天巨浪也就不难理解了。退一步讲,如果能以较低的价钱买到不错的资产,再以高一些的价格卖出,总能成为一笔不错的生意——这也正是华润的如意算盘之一。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金蝶:渠道因BOS而改变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永和大王:为何油条能卖3个亿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