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品牌专题 >> 企业专题 >> 业界精英

《草根英雄》连载:冒险王传福


[  IT社区    更新时间:2006/4/25  ]    ★★★

    不登险峰,不识天地的辽阔。

    ——碧野《富春江畔》

    王传 福:男,39岁

    财   富:18.31亿元人民币

    排   名:2005年福布斯富豪榜第82位

    公司名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主要产业:充电电池、汽车

     原是一文不名的农家子弟,26岁时便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在短短7年时间里,将镍镉电池产销量做到全球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37岁便成为饮誉全球的“电池大王”,坐拥3.38亿美元的财富;2003年,他斥巨资高歌猛进汽车行业,誓要成为汽车大王……

    他就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是什么成就了他青年创业的神话,成为商界奇才的呢?很多人认为答案是智慧、精练和汗水,而他自己则认为,“最关键的是要有冒险精神”。

    冒险创业最年轻的处长搞单干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也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在父母的关爱下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然而,在他读初中时家庭里发生的变故,让他经受了心灵的创伤并从此沉默寡言。

    为了忘掉痛苦,年纪尚小的王传福便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苦读圣贤书,形成了坚强忍耐的性格。他相信,没有比脚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他相信,只要灵魂不屈,自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后,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研究院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副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

    人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仅仅过了5年的时间,26岁的王传福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

    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的人看来太冒险。

    但是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富贵总在险境中凸现。1995年的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向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冲破牢笼“蚍蜉”撼动了大树

    成立一个公司是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

    很多人创业失败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眼光和冒险精神,而王传福拥有的最大的资本就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哪来那么大的勇气。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做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的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在前有豺狼后有虎豹的电池生产巨头面前,事实证明,王传福的这一招可说是后发制人、一招致命的关键所在。

    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富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该生产线,只能望洋兴叹。

    但事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相信天无绝人之路的王传福想尽了办法。他分析认为,企业很小、资金不足,根据企业的特点,王传决定使用“小米加步枪”式的创业战略。他最大的优势就是低廉的人力资源。于是,王传福决定自己动手建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仅在1995年就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而他自创的这种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生产线所具备的成本优势,则成为他日后商战无往不利的“尚方宝剑”。

    王传福就是这样一个知道如何控制成本的“抠门”老板,有了自制生产线的经验后,他发现,充电电池业实际上是高科技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重视成本控制和工艺的可操作性往往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一项工艺变化甚至会带来10倍的成本变化。

    在王传福后来的一系列实践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生产镍镉电池需要大量耐腐蚀的镍片,镍的价格为14万元/吨,而用镀镍片就可降至1万元/吨,但会影响品质。比亚迪研发中心专门改造电池溶液的化学成分,从而使镀镍片也不易被腐蚀,这一项改进使镍原料的月花费从500万元—600万元降至几十万元。而类似这样的技术专利,比亚迪已申请了19项。

    经过努力,比亚迪的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王传福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4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以上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投资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其中包括王传福个人从银行贷款的64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8至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日本厂商后院起火。1999至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不顾非议,毅然投入巨资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而当时锂电池是日本人的天下,而且日本的7家锂电池生产商中有5家处在亏损状太。面对这样残酷的现状,国内同行不相信王传福能搞成。

    但敏锐的王传福相信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事实也是这样,他凭自己技术研究的特长,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于该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4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更是上升到了第2和第3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2002年,比亚迪继续高歌猛进,销售收入达到25亿元,纯利润达6.58亿元。王传福则晋升当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41位,其苦心孤诣构建的“电池王国”初具雏形。

    在练好内功的同时,2002年,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6.5亿港元,这是道琼斯指数下挫20%、全球投资者惶恐期中成功发行的罕见个案,强调成本控制的王传福等来了真正的价值。

    目前,比亚迪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目前,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疯狂冒险之举电池大王造汽车

    如果说单干创业对于王传福来讲是第一次冒险的话,决定制造汽车无疑是他冒险的疯狂之举。2003年1月23日,春风得意的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再爆惊人之举,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电池做国内老大位置的王传福为什么突然要进军汽车业,这是人们一个疑问。但细心的人一分析就会发现,电子产品的降价每年都在大幅降价,这说明电池行业已经开始“不好玩”了。

    比亚迪的大客户是手机厂商等电子产品制造商,电子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跌,势必对比亚迪的利润构成压力。此外,众多中小电池制造厂家蜂拥而入,使电池业这块蛋糕瓜越来越小。“我们恐怕就要捅破天花板了。我们需要找一个有更大空间的行业去做,但是我们又希望那是一个和电池相关的行业。”王传福这样解释进入汽车行业的动机,而电动汽车无疑是最好的项目。

    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

    王传福的自信来源于比亚迪在电池生产领域的成功。他要复制这样的成功,他看准了庞大的汽车市场。但让人们意想不到的是,在决定造汽车前,王传福连开车都不会,更不要说知道如何造汽车。但不懂可以学,善于学习也是王传福的一大资本。事实证明,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善于学习的典范,王传福也不例外。

    王传福说:“人生像攀登一座山,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为了弄清楚汽车的构造,王传福曾带着手下,在上海的保税区买了几十辆诸如凌志、丰田之类的名车拆完再装上,研究每一个机件……

    学习令人成熟,尤其对于一个处于黄金年龄且事业正扶摇直上的成功人士而言,更是如此。当人们纷纷质疑比亚迪进入汽车制造业时,创业以来从未尝过失败挫折感的王传福也不是没有顾虑。但倔强的王传福认为,凭借37岁这个黄金年龄仍然拥有的对新领域的强大学习能力和日益成熟起来的判断决策力,再加上更加谨慎的态度,他仍然可以成功。

    王传福为比亚迪做汽车还另外寻找了几个客观存在的理由:首先,3年之后,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行业进行拓展。其次,相对于国企来说,比亚迪拥有制度优势。而国内私车市场每年增长60%以上的巨大空间更充满诱惑。而事实也证明,这个言必称“我是学自然科学的”善于学习的技术专家王传福的确把经济运行法则看得很透。

    “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王传福这样说,并给比亚迪汽车作了规划:

    2004年,深圳市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这种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后可行驶350公里,成本价在10万元到12万元之间,零售价在14万元左右。在做完必要的改进后,将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且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陆续上市。

    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要正式开始商业运营。比亚迪控股秦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小型车企业,开发电动车电池,欲以此入股国内一家电动车制造厂,并配合该公司开发电动车二次充电电池。同时,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部门倾力设计规划1.3排量到3.0排量的八大系列的轿车开发计划;在上海成立“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王传福说,比亚迪汽车会达到年产30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又一大轿车生产基地。

    尽管王传福的规划看上去环环相扣,但是很多人士认为,充电汽车的产业化难度远非现有技术条件可以想象,王传福的造车之梦无疑是一次疯狂冒险之举。这一点,工学硕士背景的王传福心里应该有谱。

    打造敢于冒险的致富团队

    敢于冒险、敢想敢干,当断则断的作风为王传福的成功带来了致富的传奇色彩。当初,公司在香港上市时,作为比亚迪的核心创始人,王传福本人在比亚迪股份的持股比例仅为28%,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

    然而,财富并没有给王传福带来生活上的任何变化,他和妻子及5岁的孩子依然住在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上一套两室一厅里。开的是一辆开了很久的“凌志”。王传福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因为它能够显示很多地方的时间,通过它可以确切地知道分散在全球的分支机构是在白天还是夜晚。

    在王传福看来,名誉和财富对于他已经无所谓了。相应的,随着个人财富和公司财富的增加,给王传福带来的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的增长,他现在要对近30000名员工生活负责,他现在有很强的社会责任的约束。

    “我们面对的有两万多员工,又是上市公司,买股票的是美国基金,他们要看你的增长,对我们来说是一种责任,它之所以买你的股票是希望你增长,因此我们有增长的义务,我们有义务把这个企业变成每年增长的企业。”

    王传福这样说,从电池行业进入自己并不熟悉的、全新的汽车行业,这本身就是极大的挑战。因为有了这种挑战,也因为背负的社会责任,作为公司的带头人在要求公司所有员工加强学习迎接挑战的同时,更要带领大家打造一支敢于冒险的团队。“冒险精神给比亚迪的初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样,比亚迪要成为汽车大王,同样需要冒险精神,更需要一支敢于冒险的企业团队。”

    王传福关键点金术

    1.有冒险精神。

    任何事情都或多或少有些风险,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冒险是一种技术,学好它往往可以在关键时刻取胜,冒险能力差,往往会在关键时刻失败。冒险能力不强,难以成为高级人才。只有善于冒险,才能开拓前进及成就大事。从短期上讲,有时冒险可能会失败,但从长远上讲,冒险有得有失,而得往往远大小于失。而要减少“失”,在胆大的同时,就得心细。王传福在每次冒险决定之后,都会凭借他独到的技术,细心地实现满足的结果,享受冒险带来的乐趣。

    要注意的是,王传福从不冒无把握、无计划之风险。每次冒险前,王传福都有妥善的计划。成功的冒险并不是盲目的,也不是碰运气的,而是在正确的计划及步骤指引下进行的。

    2.成本控制。

    “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每个当老板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创业初期的老板来说尤其重要。王传福,创业初期就很好地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找到了成本控制的好模式,从而使整个企业能更好的向前冲。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崔桂生:罗拉大王提升中国纺织业竞...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迪斯尼埃斯纳魔境里的男人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