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乃是无奈的选择,中外厂商有苦自己知
“外资平板年关的集体降价,其本质是面临市场份额急剧萎缩、利润下降形成的空前压力而百般无奈之下的最后一搏。”对于外资巨头此番反常地规模化价格压制攻势,一位彩电圈内工作多年的高层人士如是评论。
降价乃是无奈的选择
因为对于外资彩电企业来说,春节大多还隶属于其2005财年,故在去年商战中普遍处于下风的它们,迫切希望扭转不利局面,使自身市场份额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提升以达到总部考核要求。但在显示技术进入数字化、平板化时代,中外各企业间的技术差异性越来越小,产品同质化日趋明显而严重”的现实局面之下,任何参与者都只有寄希望于通过“放弃一部分销售利润”来达成目的。
“以最先挑起价格战的索尼为例,徘徊了近3年时间才最终在去年10月做出舍弃等离子、全攻液晶战略,注定在平板技术上已远远落后于国内外同行,因而除了价格攻势自然别无选择。”事实上,在该分析人士看来,索尼此番行动也在意料之中,因为早在CRT时代,相似的一幕就曾轮回上演。“当年,在其他彩电同行都已升级到球面管时代的时候,索尼就曾因固守于即将被彻底淘汰了的柱面管技术,而被远远抛在了后面;而当其发现大势已去之时,技术上已毫无任何优势可言的它,也曾采取过突然大力度降价的措施,意图翻盘。”
“而更重要的是,索尼此番降价看似突然,实则谋划已久。”一与索尼高层私交甚密的知情人士透露,其实早在4个月前,索尼就已开始筹备此次行动,而其精妙之处则在于,对“跳水”后的价格计算之精准,恰恰比其他外资同行的同档产品价格低那么一点点,以致逼迫夏普等外资巨头不得不出面应战,迅速跟进。连锁反应之下,最终形成一场席卷全国的外资平板雪崩狂潮。
但对于国产品牌来说,提前到来的持续微利时代,几乎已经熬干了这些企业连续作战的本钱,并提前透支了自己的降价空间,再加之全行业隐约闪现的亏损压力,也便自然无心恋战,甚至反而希望借春节旺季维持现有价格来弥补此前的利润缺失。“可是这样的心思刚刚维持了几天,就发现自己的市场份额已至少下降了10%。再继续下去,只能是自一开始便失去了2006年全年销售的主动权。”一国产彩电企业销售人员对此十分无奈。而于年根之下勉为其难地重新接招、卷入降价漩涡,也便成为几乎所有国产彩电品牌无力抗拒的宿命。
春节大幅降价是暂时现象,消费者需谨防陷阱
对于此次液晶电视中外品牌之间的降价大战,国内彩电厂家几乎集体声言是洋品牌的过错。 某国内知名彩电厂家广东分公司总经理表示:“像42英寸液晶电视,从当初2.9万元降到2.4万元,再降到1.9万元,现在跌进1.7万元,差不多降了4次,但是46英寸液晶电视一上来就有厂家降价1万元,从3.9万元降到2.9万元,产品的上市辅导期在洋品牌的逼迫下大大缩短。”
消费者需谨防陷阱
对此,家电业资深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市场咨询中心副主任陆刃波表示,像今年春节期间这么大幅度的降价,只是暂时的,这是过节时的促销需要。
陆刃波同时提醒消费者:“不排除有些厂家借春节的消费旺季推出部分落后的、过时的产品,这些产品使用的液晶屏技术已经是过时的第五代屏,而现在第六代、第七代液晶屏均已经量产,第八代液晶屏也开始投产,因此消费者不一定非要去抢购超低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