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大众热点 >> [专题]焦点新闻

奢侈的节能


[  新经济导报    更新时间:2005/11/8  ]    

  一个整体受益的节约型社会,凭什么只让消费者买单奢侈的节能?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国策的背后,各种各样的节能产品是巨大的潜在商机,闻风而动的企业不在少数。然而,市场真相却并非如此——一方面耗能产品争相贴上“节能”标签,另一方面节能产品和技术却找不到投资;一方面是源源不断上市的节能产品,另一方面是消费者对产品的冷漠和无知。

  为什么节能产品会受如此冷遇?因为节能产品在为全社会整体节约能源的同时,却让单个消费者付出了更高的代价。有多少人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过,一个价格五六千元的太阳能热水器,是否真正降低了消费者的实际开支?

  一个整体受益的节约型社会,凭什么只让消费者买单?节能运动为什么会在市场层面遭遇如此尴尬?什么样的企业能把“奢侈”的节能变得更加“大众”化?除了框架性的政策,政府还应该拿出哪些切实的举措,从根本上保证节能产品消费者的利益?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迎来一个均衡受益、可持续发展的“和谐”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最终是全社会的效益,政府应带头买单

  “节约型”并非无本生意

  北京朝阳区东八里庄小区的关阿姨看

  着工人把自己的马桶碎片装进垃圾袋带走,回头再看崭新的坐便器低声自言自语:“这到底能节多少水呢?就先花出1600元。”

  在女儿的劝说下,关阿姨才换了这玩意儿的。关阿姨家以前用的是13升的老式马桶,而女儿刚装修的房子,用的是3/6升双键的节水坐便器。关阿姨和老伴9月份的水费一共是70元,而她女儿小两口的水费才40元。按照用水的习惯,老两口洗澡、洗衣服的频率远远比不上小两口,但耗水量却远远高出来了,问题就出在这老式的马桶身上。

  但换了之后,老太太并不放心它的功能,因为还一次没用呢!

  另一个场景是在10月14号晚上,北京隆福广场对面,加班到深夜的罗进站在马路边等待一辆夏利。深秋的冷风里,罗小姐并没等到夏利出租车,不得不伸手拦下一辆崭新的北京现代。

  她家住在朝阳路,以前打夏利的车费是18元,而现在需增加到23元。

  老式马桶的砸碎与夏利车的被驱逐,也许不能拿来类比,但两件事情却折射出一个问题的两面。老式马桶因节能被淘汰,夏利总不能因为节能而淘汰吧?但事实上,小排量车成为“受气车”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节约型”三个字有被冠于任何名词之前的趋势的时候,我们发现“节约型”这个世界上发达国家普遍共识的社会趋势,在中国已经渗透到全民意识当中,而其政治性也越来越浓厚。而在呼声越来越高的时候,我们可以预料节约型的推进一定会提速。但在往前冲的同时,可以审视首先为节约型付出成本的是谁?而谁又应该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领头呢?

  坚决的“节约型”

  如果没有水,人类将会怎样?

  灭亡。

  如果没有石油,世界将会怎样?

  停运。

  因此,节约用水,就是热爱人类;节约油耗,就是拯救世界。

  毫不夸张,对中国而言,尤其恰当。“如果保持现在的能耗高消耗,那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这不只是能源专家们的痛心疾首,也是全社会的共识。

  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设节约型社会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2005年10月11日,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该《建议》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基本国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议》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此前,8月15日,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被各大媒体转载,这是在《建议》发布之前,关于“节约型社会”的最重要的讲话。自此,“节约型”一下成为了2005年全社会的第一主题。工农业、家庭生活、生态的节约型已是惯常;企业、政府、机关、学校等实体单位的节约型,也已经成为火热的行动与方向;交通、活动、消费等也都成为节约型的新案例。中国京剧院建院五十周年的纪念演出也提倡节约型,而北京秋季书市也冠以“节约型”。

  虽然如此的“普及”颇有口号之嫌,但从正面来看,“节约型”的坚决程度比提倡了许多年的“循环经济”要猛烈得多。

  因为,坚决性的背后是能源紧缺和能源高消耗的趋势与现状。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如果保持现在的能源高消耗,难以再维持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石油,据周大地介绍,如果全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我国就要多掏70亿至80亿美元。

  我国的石油消费现状堪忧,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看,1999年为24.6%,2004年却下降到22.7%。虽然从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到去年已超过1.2亿吨,但由于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速明显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

  这是我国进入重化工的显著标志。而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史来看,在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能源消费结构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因为后两种是清洁型能源,污染小。

  但是,根据目前预测,中国在未来石油的最大年产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远远不能支持中国的发展,进口石油将进一步加大,而石油是世界性资源,国家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按日韩的石油消费水平计算,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时候,每年的石油总消费量就要增加到36亿吨,这意味着将有34亿吨石油需要依靠进口。

  媒、天然气等能源也同样面临窘迫,无论是从目前可怕的数字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效益,中国的“节约型”都是义无返顾的。

  为此,“十一五” 规划建议目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仅从产出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人均GDP翻一番,同时也提出另外一个约束性非常强的指标,单位GDP能耗要比“十五”期末降低20%。

  国家发改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提出2010年新增主要耗能设备能源效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目标,部分耗能产品,包括汽车、电动机、家用电器等都有了明确的指标规定。(见表1)

  但是,客观的现实是“节约型”并非“无本生意”。

  先支出后受益?

  在采访中,对“节约型”的认同是一致的,而且均认为,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节约型道路。

  事实上,节约首先不是得到效益,而是付出成本。因为节约型社会离不开节约型生产和消费,而节约型生产和消费又离不开节约型的产品。节约是靠实体实现的,而这些实体首先要为了达到节约生活或生产而付出比目前更高的支出。

  以近两年最新颖的节能建筑为例。节能建筑在提倡和强制等多种手段的推动之下,并不见起色,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本已很高的房价,在冠以“节能”二字之后,迅速又提高了几百元,而买房的消费者眼下是看不到建筑节能为他提供的好处的,只能看到因此而多付出几万,十几万的现金。

  “节约型的效益最终体现在全社会,而消费者是间接受益者,也因此而缺乏直接买单的积极性,这属于正常的思维逻辑。”一位专家这样解释节能建筑推广的艰难局面。

  汽车是比房产更加复杂的消费。汽车消费是升级换代型的,没有谁换车是向排量越来越小的方向去,大都是由小排量向大排量迈进。这无疑对节约耗能是不利的,但是这样的行为并不会有改观。

  李先生自己开公关公司,刚开始时买了辆富康,两年后立刻换成了帕萨特。他说:“出去谈生意,客户会在意你开的车。如果不够档次,那单子就很难签下来。”仅此“面子”与生意之间的定律,就使得汽车的消费观念很难改变。而谈到节约型,又涉及到大排量的汽车企业以及拥有这些企业的地方政府的利益,使得汽车节能的现状复杂而艰难。

  事实上,大排量需要消费者更大的支出,不仅是车价本身高,也包括维修和油耗的增加。但整个社会的观念及政策导向并没有对大排量予以限制,一定程度上使汽车的节约型消费形成“只打雷不下雨”的局面。

  无论是节约型建筑还是大排量汽车,或者是家用节能电器与节水产品,其实最终的买单者还是消费者,而不是开发商或企业。相反的是,生产者往往可以打着“节约型”的牌而让消费者掏出更多的钱。

  但我们也看到,在节约型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之外,还存在着很重要的一方,那就是政府。

  谁更该为“节约”买单

  在我国许多城市出台各种限制小排量汽车政策的时候,是否看到了已经走过这段道路的发达国家的做法?

  在汽车消费比中国更为普遍的发达国家却恰恰相反地对大排量予以“不同的对待”。日本、法国等小排量车消费广泛的国家几乎都采用了“对购买大排量轿车加以重税,对购买小排量汽车减税甚至给予补贴”的做法。

  而在中国,停车费、高速路通行费等费用收取方面,也没有对大排量、小排量,豪华型、经济型区别对待。相反地却以“排量小”而限制一些车型上路,可谓是与节约型的背道而驰。

  尽管温家宝总理在《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求各地政府要取消小排量的各种限制,但是目前全国依然有22个省市区的84个城市,以有损城市形象、造成交通拥堵等理由对小排量汽车进行限制。

  “政府各种政策、文件、标准的引导或限制,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作用是最关键的。”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这样说。政府首先是节约型社会的推动和倡导者,但同时,政府也是节约型社会的身体力行者。

  2004年底,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制定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明确要求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节能产品。

  6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节约能源资源,政府要先行一步。

  有专家明确提出,应该让掌握资源的人无法浪费资源,这才是节约型社会首先要做到的事情。

  公关公司的李先生说:“为服务好客户,经常要与政府官员来往,而我不能用夏利或QQ去邀请一位有级别的政府官员吧?”我们虽然不能就此指责这样的观念,但以大排量显示和抬高身份的做法并不是节约型的消费文化。但这种现今社会的消费主流的根源所在,并不能排除政府“身体力行”的观念导向的原因。

  当民间组织“地球村”在提倡“26度空调”和“世界无车日”等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的时候,不难发现政府更多地停留在“口号阶段”。有专家指出,机关和国企的浪费是与节约型社会背道而驰的。

  说到底是体制问题,私企浪费现象远比国企少得多。在一个民营企业中负责采购的张卫兵说:“总经理会对空调、汽车、大宗办公用品等能耗型的产品直接干预,他希望这些产品能在使用中为公司节约支出,而事实上,我们也从中受益。仅空调一项,现在每年要比以前节约上千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关部门也已经对中国节能产品、工程等做出了很多相应的规定,但执行情况并不乐观,包括标准的细化和可操作性,也包括政府采购节能产品等问题。在原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CEC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标认证中心(China Standard Certification Cente,简称CSC),作为节能环保方面的监督管理部门正在对有关节能产品做认证工作,包括节能、节水、环保、强制、体系、能效标识等各种认证。这无疑是促进节能产品更符合使用要求,积极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力行动。但记者在电器和洁具市场上采访时了解到,充斥市场的节能产品混杂着许多没有认证的,消费者辨别起来并不容易,重要的是要看是否能够提供齐全的证明。由此可见,监督管理工作也不只是做到认证这一步,而市场监督和企业行为监督,在节约型社会建设中也尤其重要。

  “建设节约型社会”几乎也应该成为一项全民运动。在这项全民运动中,希望也应该是政府领头。

  应用层面的重重阻碍,使太阳能的推广并不“阳光”

  太阳能的阴影

  两个月前,家住北京市密云县世纪家

  园小区的李先生在自家阳台上安装了一外挂式太阳能热水器,物业要求其拆除未果将李先生告上了法院。10月24日,北京密云法院对此案一审宣告判决,密云法院依法判决驳回物业公司的拆除请求。

  北京太阳能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范立新表示,“如果这一判决生效,将会对太阳能进社区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在全社会都倡导节能的大背景下,这个小小的案子因为涉及到“节能”而备受关注,被称为“北京利用太阳能第一案”。审判结果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然而,还有更多的阴影笼罩在我国的太阳能推广应用上。

  谁在阻碍

  代理“北京太阳能利用第一案”被告方的律师张恩富告诉记者,李先生的案子之所以能够获胜,是因为李先生与物业公司签订的物业委托合同、房屋装饰装修协议、入住手册等三份协议对李先生具有法律约束力,但这三份文件对是否允许被告业主在楼房阳台外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等悬挂物并无明确约定。此外,原告物业公司未能提供被告李先生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存在安全隐患方面的证据。

  那反过来说,如果在业主与物业公司签订的物业委托管理合同中有明确注明不允许安装太阳能,就意味着物业有权限制业主安装太阳能。

  从这方面看,李先生案件的胜诉并没有普遍意义。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使用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我国在今年初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安装和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热采暖和制冷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太阳能利用系统。明年1月1日起,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必备条件。对已建成的建筑物,住户可以在不影响其质量与安全的前提下安装符合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的太阳能利用系统,另有约定的除外。

  这个“另有约定”还是把太阳能挡在了很多小区的门外。现在依然有很多小区不允许安装太阳能。事实上,这成为目前太阳能安装的一大障碍。

  中国太阳能学会副理事长韩建功向记者指出:目前太阳能其推广利用面临“三大瓶颈”。第一,由于建筑设计单位对太阳能系统不熟悉及缺乏相应的设计和安装规范,不能做到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第二,因建筑在设计和建设中没有考虑太阳能使用,以及建筑的美观、楼顶防水和管线安装等问题,很多物业不允许居民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第三,政府在制订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有待提高和完善。

  除此之外,太阳能热水器市场鱼龙混杂也是影响太阳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

  记者在北京的几个家居建材市场看到,经营太阳能热水器的品牌不下20个。而由于太阳能热水器进入门槛低,市场潜力大,据统计,全国目前从事太阳能热水器研发、生产、销售和安装的企业更是高达3500家以上,但形成规模的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不到60家。在几千家生产企业中,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不过10家,行业前10名的厂家所占份额仅为17%左右,行业集中度很低。不少小企业偷工减料,粗制滥造,靠低价格倾销没有质量保证的产品,在产品服务上搞虚假承诺,搅乱了市场,也损害了太阳能产品的声誉。

  业内人士反映,有实力的正规厂家甚至竞争不过杂牌子。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用户对太阳能有关知识了解太少,购买时只贪图便宜,忽视质量;二是很多小品牌或无品牌的产品,基本上都是作坊式生产,尽管质量极差,但有价格优势。很多品牌售后服务无法保障,而有实力的厂家对用户负责,售后服务费用能占到利润的1/3。

  相比较燃气热水器和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价格偏高,这也是太阳能热水器推行的一大障碍。尽管从各项综合数据表明(详见表1)。

  此外,太阳能热水器是太阳能利用的初级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按照目前的状态发展下去,中国太阳能行业将缺少资金动力。

  重新认识

  “预计到2005年底,中国正在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将达到6400万平方米,按每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可节约120公斤标准煤计算,一年就可以节省700多万吨标准煤,节约电能近240亿度,相当于三峡电站2005年半年的发电总量!”

  这是范立新向记者简单算的一笔节能账。

  “这么好的节能产品,又有这么明显的效果,为什么不让用?”对于很多小区限制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范立新显得很无奈。目前我们国家每千人拥有的太阳能集热面积还不足50平米,早在2001年以色列已经到了每千人580平米,奥地利、希腊等国家都在200平米以上,美国也比我们多,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眼下全球的能源在枯竭,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对策。”韩建功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大力倡导太阳能的使用。德国鼓励市民安装使用太阳能光电设备,并把太阳能并网电价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所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2004年全国就有21个省市电力严重供不应求,很多省市被迫拉闸限电。能源短缺使煤电油气的价格连连攀升。就是这样,2004年中国能源消费量还相当于17亿吨标准煤,2020年将达到30亿吨标准煤。

  当然也有让人欣慰的消息,据权威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太阳能热水器销售量突破1500万平米,整个太阳能行业产值超过150亿元,行业正以年20%~30%的高增长率发展。来自中国五金制品协会的统计,城市家庭预期购买燃气热水器、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比例将由现在拥有的比例57.4%、31.3%、7.6%变为35.8%、30.2%、23.2%。而在农村市场空间更大。到2015年,全国农村家庭住宅太阳能热水器普及率将达到20%~30%,约为2.32亿平米。

  范立新告诉记者,我国90%以上的地区都比较适合发展太阳能。太阳能年日照时数超过2200小时以上的地区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3以上。若将全国太阳能年辐照总量的1%转化为可利用能源,就能满足我国全部的能源需求。

  韩建功也表示,像北京这样太阳能资源丰富同时能源紧缺的大城市,对太阳能的利用率却极低。

  解决之道

  今年2月28日,《可再生能源法》高票通过,这为太阳能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可再生能源法》还不够细致,要确保太阳能的利用得到很好地切实地推广,范立新认为,各地还应该制订出更切实可行的细则,还需要房地产和建筑设计部门的大力支持。

  从《可再生能源法》出台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城市积极地配合该法规出台了相关的新建住宅配备太阳能安装规定。目前北京已考虑建设部有关推广太阳能与建筑结合的应用问题。于近日启动的北京市重点街道、奥运场馆周遍及重点地区的“平改坡”工程中,将配套相关的太阳能设施,包括设立太阳能一条街。

  今年4月份,“中国太阳能第一楼”在北京试运行成功。楼内及大院内的能耗全部由太阳能系统自给,包括空调系统、供电系统、供暖系统、热水供应系统等。韩建功说,“中国太阳能第一楼”是北京2008奥运会的示范工程。

  另外,大连、上海等城市都先后出台了有关鼓励太阳能利用的规定。

  大连市建委近日下发通知,规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新建、改建的低层(别墅)、多层住宅建筑,必须按《大连市太阳热水器建筑设计导则》进行太阳热水器一体化设计和施工。”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日前对外宣称,上海已制定2005年~2007年开发利用太阳能《行动计划》,力争3~5年内在光伏技术和产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应用目标是到2007年,安装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热水系统10万平米(集热面积)。

  记者了解到,在南方很多城市,以前大家普遍用的都是燃气热水器,但是因为煤气供应不足,价格一涨再涨,很多消费者都开始选择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很多人家里都有两套热水设备。这其实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重复投资。

  张恩富律师表示,目前之所以很多的小区都明确规定不允许安装太阳能,一方面是物业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而最主要的是业主自身的积极性不够,不知道如何通过合法的正规的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也没有成立业主委员会就这个问题与物业达成委托管理协议。

  据张恩富介绍,其实在小区是否能够安装太阳能这个问题上,业主还是有很大的主动权,因为业主有权利对小区的设施管理提出合理的意见,换言之,就是如果由业主大会委托业主委员会就安装太阳能制定了相关管理规定,那么物业就有责任来实施。当然前提是要符合法规和确保安全,因为就目前太阳能行业的整体发展现状而言,一些产品和安装等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这就涉及到从太阳能热水器行业自身而言,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技术研发,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的自律,进一步规范市场。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问题。在这方面,范立新认为,发展太阳能,应该是房地产和建筑设计部门作为主体,而太阳能企业来配合,现在是太阳能企业来作为主角推动,这样很被动。范立新指出,比如建筑设计部门提出一些具体的明确的需求,这样太阳能企业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技术改进,而不是现在盲目的研发。

  虽然厂商及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追捧势头已经不可阻挡,但能实现量产的却凤毛麟角

  节能汽车无人喝彩

  世界知名汽车品牌奥迪的董事施密特

  曾对记者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多家汽车厂的老板坐在一起开会。主持人问“我们是否应该开发可替代燃料和节能汽车?”大家纷纷点头。主持人又问“谁来干?”只见每个老板都伸出手指,指着桌子对面的人说“让他来”。

  如今,这种状况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曾被各大汽车老板认为缺乏实际意义的新能源汽车在2005年出现了争先恐后加快研发的势头。在今年9月德国法兰克福举办的汽车展上,通用、大众、欧宝、标致-雪铁龙等汽车厂商纷纷携自己的新能源汽车亮相。

  出现如此变化的原因不难寻找,那就是在全球范围飚升的油价。纽约的西德克萨斯轻质燃汽油的价格一年间上涨了65%;即使是在油价受到国家发改委严格控制的中国,油价也在一年间上涨了25%。上涨势头如此迅猛的油价迫使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开始注重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而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考虑选择新能源汽车作为代步工具,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新能源汽车时代。

  油价下了强迫令

  受高油价影响,一向酷爱大马力皮卡和SUV的美国人直呼薪金缩水;而浪漫的法国人夏假开车出游,回家时也猛然发现花销大大超支;即使是在油价上调幅度相对较小的中国,现在的油价也已经突破了一些有车族及有购车需求的消费者的心理底线。

  如此情形下,与其说是汽车厂商具有良好的节能意识,不如说是他们被迫选择更为节能的造车方案,面为未来极可能继续飚升的油价,他们不得不为开发新能源汽车早做打算。

  在欧洲,人们已经开始更多地选购柴油车,因为它比汽油车省钱,奥地利的柴油车普及率达到80%;法国标致中国董事长窦赛尔称,标致在欧洲销售的产品85%都将是柴油车。而在美国,丰田生产的混合动力车——Prius更受欢迎;在中国,这款车将于明年在一汽丰田生产,预计售价至少在25万元人民币以上。

  正如专家所说,现在汽车厂商最关心的是,尽快找到能实现新能源汽车商业化的方案。由于美国追捧混合动力车,全球各汽车厂商都在疯狂地追赶丰田方式。

  中国也不例外。如今,中国已成为继美国和日本后的第三大汽车市场,而国内对于汽车的需求还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油价的持续上涨更进一步突出了能源的紧缺,中国对于开发新能源的需要越来越显得紧迫。

  有数据显示,中国现有人口13亿,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口会达到15亿,这样的每年800万的新增人口需要的是年均6%的GDP增长,而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产业就要满足年均12%的增长率。这样的话,中国到2020的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3亿辆,汽车产业需耗油2.5亿吨。整个中国的石油需求量将达到4亿多吨。

  中国现有的技术主要是燃料电池的开发应用。但是目前还在前期的试车阶段,还没有达到量产的程度。

  追捧混合动力

  在众多的新能源汽车方案中,混合动力方式显然占有了先机,这一点可以从9月份的法兰克福车展上看出端倪。在此次车展期间,通用、大众、欧宝、标致-雪铁龙都展出了自己的混合动力产品。德国媒体认为,丰田的混合动力方案正在全球流行。

  英国《金融时报》如此评论目前的几种能源解决方案:柴油能够解决主要问题但持续时间不长;混合动力不能通过降低成本进而降低车价;新能源技术暂时看不清要花多少钱。尽管每一条路都充满不确定性因素,但很多厂家已经把技术研发的交点放在了混合动力上。这一方面是因为各家厂家过去花钱的方向过于分散,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丰田在美国市场上混合动力产品的商业成绩优良。

  宝马过去一直集中精力搞烧氢技术,但被指责转嫁成本给消费者,而且单纯烧氢本身存在危险性,空气中1/3的物质有导致危险的可能性。

  通用花费数十亿美元开发的燃料电池虽然可以解决化石燃料的替代问题,但离实现太过遥远。加氢站和氢的制备需要大量政府投资,这也是最不可预见的成本和变数。据称,通用今年在氢动力上的支出又将超过两亿美元。

  而此时,丰田在混合动力技术上却产生了实际效果,今年丰田Prius在美销售量达到10万辆,自从1997年上市以来全球销量已经超过40万辆。尽管业界怀疑丰田在通过强大的财力补贴,支撑没有利润的销售,但其他厂商还是对这个数字大为羡慕。

  于是,混合动力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个油荒时代最可行的方案。宝马、通用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宣布将联合开发双模混合动力车,以求在城市工况和高速行驶工况下都能满足实际需求。“这也是一种无奈,毕竟它是时尚。”一位欧洲汽车经销商如是说。

  显然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混合动力适用范围内,而混合动力车也正在中国掀起一场淘金热。继一汽丰田宣布将在中国生产Prius之后,上汽也跃入了混合动力浪潮中。9月8日,上汽股份在德国与大众汽车公司共同签署了联合声明,双方将在上海大众生产的途安轿车基础上,联合开发一款混合动力轿车,并计划于2008年6月小批量投产,并在2010年世博会前实现规模投产,同时实现燃料电池轿车小批量示范运行。据悉,首先应用在途安上的这种新混合动力,今后还可能用于上海大众生产的多种车型上。

  除了上汽和一汽丰田之外,东风、奇瑞、长安和比亚迪等汽车厂商也在加紧研发自己的混合动力产品,据来自科技部的消息,国家将有一笔专项拨款发放给长安,主要用于自主品牌的混合动力车的研究,江铃将成为长安的混合动力车研究基地。东风混合动力公交车已完成最终产品的定型样车试验并通过验收;东风雪铁龙在9月份推出我国第一款双燃料私家车;装备混合动力技术的长安CV9也将于今年底下线;奇瑞则宣布将于明年推出混合动力轿车。

  柴油是第二种选择?

  尽管混合动力占得了先机,但是并非所有厂商都是心甘情愿地接受。9月末,奥迪在推出新产品Q7时,明确宣传在其中一款车上直接使用了混合动力发动机,但奥迪全球销售主管沃尔夫心不甘情不愿地对媒体表示:“老实讲,我并不认为混合动力是很好的解决方案,只是美国市场需要这种车,特别是在加利福尼亚,混合动力几乎成了热潮。而美国市场对我们又非常重要。”沃尔夫认为,与柴油车相比,混合动力并不具备优势,“它更适合日本或者其他需要开开停停的地区,而在欧洲的高速公路上它只能增加车子的重量。”

  因而,欧洲厂商在被迫选择日本式的混合动力方案时,也强调开发柴油技术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跟着丰田的专利技术走,前景并不美妙。

  尽管如此,但是柴油车在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还是遭遇到了冷落。以中国为例,一方面,消费者及环保部门对柴油车存在着技术上的偏见,往往将之与浓烟滚滚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人为地设置了一些限制柴油车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大集团的油品生产长期以来固定在汽油70%、柴油30%的比例上,如果改造需要200亿元以上的资金,而以进口柴油为主形成战略储备的计划又没有提上日程,因此,对于石油生产企业来说,目前增加柴油生产量就意味着巨大的利润损失,这就使得传统柴油在中国市场上的地位很难得到确认。

  新能源汽车简介

  二甲醚城市客车

  二甲醚(DME)是一种优良的汽车清洁能源,目前国际上大多处于开发和样车应用阶段,上汽和交大研制的二甲醚城市客车概念样车的动力性能优于原装柴油机,车内外噪声下降了2个分贝,自由加速时,烟度为零,发动机排放达到欧Ⅲ标准。

  混合动力车

  混合动力的基本原理是:内燃机和电动机结合。启动时电动机提供额外的扭矩,协助加速;刹车或下坡时,电动机能把部分动能反过来转换成电能,存储到电池中。在启动停止频繁的市内交通里,这样就能节省能源。而且,在电动机的支持下,内燃机可以尽可能多的以省油的模式以最优化的转速运行。

  目前,全球最受关注的混合动力车是日本丰田的“普锐斯(PRIUS)”。它是世界上首款量产混合动力车,1997年上市以来,全球销量已经超过40万辆。

  “超越3号”概念样车

  “超越3号”是氢燃料电池轿车,以氢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驱动汽车并排出纯净水。

  “超越3号”最高时速可达到120公里以上,充氢一次后最大行驶里程超过200公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超越3号”也是超越家族中最“苗条”的一个。

  车子重量减轻了30~50千克。“超越3号”发动机重量为275千克,比“超越1号”整整减轻了150千克左右,不仅使整辆车大大减负,车子的速度也有所提高,看起来也更加灵活。不过,即使是家族中最苗条的一个,仍比普通同型号汽车要重一些。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孙泽昌认为,随着技术的提高,燃料电池车的重量最终将接近于普通汽车。单车的造价极高同样也是超越3号需要克服的问题。

  据悉,目前,氢燃料电池成本为每输出1千瓦功率的成本大约是500美元。这样,1辆100千瓦的车(动力相当于1.8升宝来),仅燃料电池的成本就达到了5万美元。

  新款赛飞利天然气车CNG

  德国欧宝在第61届法兰克福车展(2005年9月)上展出新款“赛飞利(Zafira)”的天然气车“赛飞利CNG”。赛飞利CNG在后轴周围配备了4个天然气罐,与赛飞利普通车款一样采用3排7座的七巧空间座席布局。

  该车燃效为18.9km/kg。目前的天然气价格为每公斤0.76欧元,成本可比柴油发动机款减少大约30%,而比汽油发动机款则可减少大约50%。购置税和保险与排量1.6L汽油发动机款相同。

  CNG款的最大输出功率为71kW(97hp)。NOx排量比柴油发动机款减少80%,二氧化碳排量比汽油发动机款减少25%。另外,由于不会排放粒子状物质,所以符合大城市的环保规定。

  2005年春季德国汽车联盟(ADAC)对该车实施了冲撞试验,证明与普通车辆相比,这款车着火的危险性更低。

  赛飞利CNG于2003年向市场投放了第1代款式,此前已销售了大约2万辆。而此次经过全面改进推出了第2代。新款式将于2006年春季上市,并在2005年9月公布价格并开始受理预约订单。

  比亚迪电动车“ET”

  比亚迪是全球出名的电池大王,在今年的国际汽车展上比亚迪展出了自己的电动车“ET”。

  电动汽车“ET”配备了容量200Ah、额定电压296V的锂离子充电电池和最大输出功率为25kW的轮毂式马达(In-Wheel Motor)。车身重量为1205kg,其中充电电池就占到400kg,电池充满电要5个小时,不过充电60%只需一个小时,一次充满电可行驶350km。

  深入人心的节水意识,很容易被节水产品惊人的价格所打击

  “昂贵”的节水

  本刊记者 朱秀亮

  满头的泡沫等着冲洗干净的男人,伸

  手转动龙头却发现流不出水来;把药放在嘴里的女士,端起杯子却是空空的;小女孩穿好泳衣,走向游泳池,却看到干涸的池底。三种不同情景的公益广告,展现了同样一副绝望的表情,反映了一样的社会窘迫——缺水。

  当节约型社会成为主流声音的时候,节水与节电被最先推在广大民众面前,因为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

  仅一个老式马桶如果能改成节水马桶,那这个家庭每年就能节约15吨水,那全北京市有这样的马桶几十万个,一年就可以节水达千万吨。

  数字是惊人的,而更惊人的数字还是水利部发布的《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该公报显示,2004年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立方米,较2003年增加227亿立方米。

  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面对这样的数据,无不忧虑。

  也正因为此,节水是在节约型社会提出之前很久就已经不断宣传和引导的一种生活生产方式。但正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的“节约型社会离不开节约型产品,节约型产品离不开节约型消费”一样,节水面临的问题也是产品的问题。

  家庭“水革命”

  “如果每个城市的每个家庭都能在马桶、洗衣机、淋浴、厨房用水上采用节水技术,保持节水的意识,那城市家庭节水量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这样说。

  在谈到家庭生活节水的时候,无论是普通的市民还是有关方面的专家,都表示洁具和洗衣机是家庭节水的重点,此外就是水龙头。

  在电器市场中,几乎所有的洗衣机品牌都毫不例外地要赶上“节水”这趟车。与洗衣机企业和产品相比,走得更快的是洁具。记者在洁具市场上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国内的洁具产品大都是节能型的,传统的耗水型洁具已经退出市场。

  去年8月,国家标准委员会将《6升水便器配套系统》列为国家强制标准,已正式实施。传统耗水型卫生洁具被明令退出市场。

  就产品和技术而言,节水工艺的改进早在2000年就已经提出了,企业开始改进制作工艺,市场上很快出现国产的节水洁具。而以前这一市场是国外知名品牌如美标、TOTO、科勒所占据。

  虽然9升耗水型洁具现在已经完全退出正规市场,但目前正在使用的还有很多,但没有完全的统计数字。据北京一位市政工作人员介绍,北京目前还有这样的马桶几十万个。

  据上海的媒体报道称,上海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内的居民,如果家中抽水马桶是1994年以前安装的老式马桶,将获得免费节水改造。而这些马桶中有的水箱容积为13升、16升的,耗水特别严重。而改造后,每个三口之家每月就可以节水1.2吨,节水率达到30%。首批有4万户居民可以改造。

  在洁具和洗衣机这样的耗水“大户”都在提倡节水技术的同时,水龙头也不例外,而且技术也相当成熟。公用水龙头要比家庭用的更浪费,这是客观的现实,所以现在公用的水龙头大都换成了感应型的节水龙头。另一种节能龙头是柔化龙头,水龙头装有“柔化”系统后,能通过在水流中加入的空气,减低水龙头的实际水流量。这种龙头流出的水流中含有大量气泡,使实际水流量减少20%甚至更多,同时,这样的水流不会影响水流的手感。

  但家庭选择节水龙头的欲望并不强烈,这样的现象也出现在其他节水产品的选择上,除了国家强制性的洁具之外,节水产品在市场上有追捧也有冷落。

  节水产品的尴尬

  其实,大众节水观念并不是不强,但在节水中仍旧遇到尴尬的原因在于节水产品的质量与价格。

  有的家庭虽然也在选择使用感应水龙头,但是这并不是所有的家庭可以推广使用的,原因就在价格昂贵。现在的水龙头动辄四五百,上千元的也并不少见,感应龙头一般就在千元以上。

  这样的价格对于节水的制约是显而易见的。感应水龙头的另一个弊端就是长期使用后,会变得不再敏感,而维修要比普通水龙头难得多,维修价格也高得多。

  在采访中感受到,节能型产品与普通型产品的最显著的不同是价格。普通消费者一出手就要为节能型产品的高价买单,一下子并不能适应,而精细者会算账,最终可能会放弃“节约型”的选择。

  就节水产品来说,节水洗衣机较节水水龙头稍微受市场欢迎一些。而究其原因,比较一致地认为还是在价格可接受程度方面,节水洗衣机更占优势,虽然也是高得很。

  有资料显示,今年我国洗衣机市场容量为1500万台,产能却已高达1800万台,属于典型的消费拉动型市场。有90%的消费者认为洗衣机应该有节水功能,因此,节水也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增长点。但是,节水新型洗衣机价格也比普通机型高出大约20%。

  据国美电器市场部介绍,随着消费者节水意识的增强,节水洗衣机已成为消费热点,现时各大品牌的洗衣机在节水功能方面的突破都比较大。从8月中旬开始,TCL在全国重点城市推出五大系列三十余款“一桶式”节水型大容量洗衣机;与此同时,荣事达在“水银行”系列节水洗衣机上再次发力,也推出了采用“一桶洗”技术的新品,号称节水超过40%。这些“一桶式”节水洗衣机和现在热卖的小天鹅“水魔方”、海尔“自选挡”等共同组成了节水洗衣机产品族群。

  据国美与苏宁的电器卖场人员介绍,一般节水型洗衣机在连续使用3年后,仅省下的水费就可以收回多支出的成本。

  从洗衣机的消费市场状况来看,节水洗衣机的价格问题会在企业竞争中逐渐降低,而关键的问题在于概念远远超前于技术。

  其实洁具也是同样如此,只是被国家标准强制后,耗水型已经退出市场,但节水的花样很多,价格也相差很多。3/6升双键的就要比普通的贵几百元。

  强烈的节水意识,却面对了尴尬的节水产品,这无疑构成了当下节水现状的忧虑。

  循环经济效应初现

  事实上,家庭用水并不是用水的主力军。在2004年的全国总用水量中,工农业作为用水的主体是节水的关键所在。(见图1)

  而工农业的节水的重要途径就是实施循环经济。早在一年前,北京循环经济促进会会长、原水利部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关键。

  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表示,中国的用水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这个时候全国用水总量估计在7000~8000亿立方米。

  而现在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正常年份全国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全国669座城市中有400余座供水不足,其中比较严重缺水的有110座。(见图2)

  节水潜力巨大的潜台词是浪费严重。2004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 400立方米,与国际上用水先进水平存在差距。

  吴季松介绍说,节约农业用水,主要是要提高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目前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3,发达国家一般为0.7至0.8,如果我国的系数能提高到0.6,每年可增加节水能力494亿立方米;节约工业用水,主要是要提高重复利用率和推广节水技术。

  此外,还可以通过降低管网漏失率和提高水价来解决节约城镇生活用水,通过提高中水回用率来解决城市环境用水的增加,通过海水淡化等措施来满足沿海城市用水增长的需求等等。

  “2015年以前,仅靠节水,我国就可能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吴季松提出了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对策”的同时也作出了科学而乐观的估计。

  吴季松对我国近年来用水趋势分析后发现,尽管7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约8%的速度增长,而用水量却以0.45%的速度下降;我国人口以年平均0.74%的速度增加,而人均综合用水量却以1.18%的速度下降。

  “我们必须痛下决心,从政策、法规和制度上采取措施,确保节水目标的实现。”吴这样说。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分析:搜索为什么这样红?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计划正式...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