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较ZARA、优衣库的全球化管理,中国服装企业的窘境非常明显。告别了高速增长之后,当人口红利开始消退时,中国服装企业的一切原形开始暴露。过去的十多年,在人口红利的爆发当中,依靠“明星代言+大量广告宣传”,中国的服装企业开始了爆发式增长,当然好处显而易见:快速加盟扩张、轻松赚钱。
图表二:中国的服装企业与ZARA的对比:
不光品牌管理,中国服务企业一直在高端领域打不进去,仅在供应链管理环节,号称制造大国、服装大国的中国服装企业也是节节败退。
典型的如李宁公司。
提价进军高端全线溃败。而由于库存管理、成本管理不当,最终造成李宁公司从2010年到2015年,公司一直处于去库存状态。
还有一心想学习ZARA的美邦就是很好的反面案例。
自2008上市以来,美邦一直受困于高库存,存货周转天数节节攀高,存货占比一度接近30%。美邦业绩也不容乐观,2015年,净利润亏损4.32亿元,2016年微弱盈利,2017年上半年又亏损4000多万元。
对比ZARA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差距由此可见。
Zara为了保证整个体系的高效运作,投入巨资建立了自己的纺织和服装加工场,在主要的销售地区建立了物流运输企业,并且不与任何百货公司、卖场加盟合作,只通过专属的零售网络进行销售,自营使得质量控制和时间控制变的更加有效。
与此类同,优衣库亦采用了相似的模式,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运输全流程控制。
对于美邦的失败,有零售专家曾明确指出,美邦在加盟代理体系下,根本无法去学ZARA的快时尚。因为订货制的主动权掌握在了大量加盟代理商手中,实际上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组货制。
除了模式基因不同,ZARA、优衣库等快时尚巨头数据化、信息化也是中国的传统服装企业所不具备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某服装行业专家参去七匹狼,然而善意的提醒对方:你们做了几十年的男装,积累那么多数据为什么不用呢?
这个时候,上市公司七匹狼才开始意识到利用数据。可见,我们在技术方面与国际企业的差距。
而ZARA的数据库早就建设已久——最近十年,ZARA每天都会从世界各地搜集数据进入自己的总部数据库,然后再进行标准化供设计师使用。使其成为全球服装行业中,响应速度与弹性管理的标杆企业,被业内赞为时装行业中的“戴尔电脑”。
转型之际,中国的服装企业更多的应该是面对差距,奋起直追。
这是一场硬仗,然而我们必须要赢,因为作为纺织大国及人口大国,这样说出去着实有点丢人。
美特斯邦威自上市以来高居不下的库存
借助智能化弯道超车 可能吗?
面对与国外大牌这场节节败退的战争,中国的传统服装企业纷纷揭竿而起,捍卫自己的领地,这一次,他们选择了智能化及大数据作为自己反击的武器。
“我要和优衣库拼了!”这是2015年海澜之家掌门人周建平放出的一句狠话。
对此,过去数年,海澜之家引进RFID技术、耗费16亿元建立综合物流中心、赞助各大娱乐综艺节目、启用年轻一代言人等。
意图借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背水一战。
而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海澜之家选择了与天猫合作。
2017年8月,海澜之家与天猫签订了深度战略合作,准备通过反向定制实现柔性化供应链。据悉,天猫将全面赋能商家,包括服务商家体系升级、依托于大数据完成品牌力诊断以及品牌运营结构性优化。通过大数据预测消费趋势,海澜之家可以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大幅降低整体经营性成本。
作为轻资产模式的海澜之家,转型或许耕容易,然而能否成功吗?恐怕时间是最好的答案。
而昔日,服装企业的老大哥,雅戈尔服饰则准备向高端领域进军。
“雅戈尔不想再做重复劳动,而是要打造LV一样的品牌王国,高端成衣定制无疑可以让雅戈尔进入了一个非常细分的顶尖市场。”这是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半年多来的宣言。
这一次,雅戈尔的利器是智能工厂。为了锻造供应链,雅戈尔正式启动智能制造项目,在宁波建设衬衫、西服、时装三个精品车间,由规模化生产向精品化、定制化转型。目前来看,雅戈尔的转型相当稳健。
雅戈尔2017年上半年财报显示,雅戈尔服装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67%;实现净利润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96%。
当然,雅戈尔只是智能制造改造服装供应链的冰山一角。
在青岛酷特等企业,还正准备把在个性化服装定制领域多年积累的技术输出到整个行业。
据悉,酷特智能工厂能够实现,从产品定制、交易、支付、设计、制作工艺、生产流程、后处理到物流配送、售后服务全过程数据化驱动跟踪和网络化运作,实现了用工业化效率和手段制造个性化产品,因此,工厂在完成整个定制流程并将产品寄送到客户手中时,可能距离用户下订单的时间仅仅一周。
其实,这些概念并不新颖。早在2015年,美特斯邦威就曾在拟募集资金的42亿元中,将25亿元将用于“智造”产业供应链平台构建、12亿元用于O2O全渠道平台构建,5亿元用于建设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中心。但是,产品品质似乎并没有得到提高。
借助智能化,中国的服装企业能否弯道超车?这是一个问题。生存还是死亡,无论如何,中国服装企业的明天需要一场硬仗才能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