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指倒、六百帝、季挖挖……纪检办案先查绰号(法制晚报记者 岳三猛)日前,中纪委官网刊发了北京门头沟原区长王洪钟的案件警示录。其中提到,他为追求看得见的政绩,大搞拆迁和市政工程,被老百姓鄙之以“王指倒”。
法晚·观海解局记者发现,类似于“王指倒”的绰号在近些年查处的贪官身上并不鲜见,“拆迁大佐”(沈培平)、“六百帝”(万庆良)、“武爷”(武长顺)等等不一而足。官媒甚至总结出三种绰号类型。
除了当地群众,广大网友也给贪官起了不少诨名,比如“表哥”(杨达才)、“房姐”(龚爱爱)、“坟爷”( 林耀昌)等。
中共中央机关刊《求是》杂志表示,贪官绰号的背后是民心向背。“乱作为除了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之外,还将被人民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被称为“六百帝”的万庆良在受审时痛哭)
贪官绰号主要有三大类
关注官员的绰号有什么用?
一位长年从事办案工作的人员向新华社记者透露,日常监督和案件侦办过程中,办案人员收集的大量信息中,就包括官员的绰号、声望、口碑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官员是否清廉,是否经得起各种诱惑的有力佐证,也是深度侦办案件的重要因素。”
法晚·观海解局记者注意到,当地民众对贪官的绰号虽然戏谑,但从一些已经披露的案情来看,这些“刻画”颇为传神地概括了此人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有腐败的身影。根据所涉及的内容,新华社记者分成了3类:
第一种是“大拆大建”型。中央巡视组向中央提交的巡视报告称,近些年来,各地95%的贪腐官员与城市拆迁改造和房地产开发有关。上文所提及的王洪钟就是典型的例子。
(绰号“季挖挖”的季建业受审)
除此之外,在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任上,整座城市成了一个大工地,他本人也被南京市民送上了“季挖挖”“推土机市长”和“砍树市长”等绰号。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在其担任成都市市长、市委书记期间,因拆迁被成都市民称为“李拆城”。还有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因大拆大建、学日本语气说话而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拆迁大佐”。
第二种是“作秀”型。此类官员秀“爱民”、秀“清廉”、秀“简朴”,秀自己如“及时雨”般急公好义。
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是其中的典型。落马前,坊间就将其戏称为“六百帝”。原来,他在接受采访时称:“我工作20多年还没有买房,还住在珠江帝景130多平方米的宿舍,每月交房租600元,当然政府补贴一些。”天津市政协原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坊间人送绰号“武爷”,他“秀”的则是“江湖义气”。
(“武爷”武长顺受审)
第三种是“贪腐堕落”型。此类官员的特点是贪得无厌,独揽大权,且肆无忌惮,几乎在任上时其为所欲为的情形就已经被当地群众熟知。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副书记、纪委书记曾锦春曾被当地群众称为“曾矿长”,他曾在担任市纪委书记同时兼任郴州煤矿整顿小组组长,借此身份大肆索贿。杭州市原副市长许迈永外号“许三多”,钱多、房多、女人多;湖北天门原市委书记张二江人送绰号“五毒书记”——吃喝嫖赌,加上吹。
涉房贪腐被称为“房”字辈
法晚·观海解局记者发现,除了当地群众,给贪官起绰号的还有广大网友,且因诙谐幽默、恰到好处、用语超前等优点传播更加广泛,而非局限在一城一地。
在这方面,典型就是“房”字辈,比如房叔、房哥、房姐、房妹、房嫂与“表哥”杨达才。
坐拥20多套房产、受贿1.24亿元、贪污1053万元,被网友称为“房叔”的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原副局长张新,是个典型的“小官巨贪”。2014年9月16日,其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房叔”张新受审)
在北京拥有44套房产,面积达9600多平方米,被称为“房姐”的陕西神木县农村商业银行原副行长龚爱爱,因犯伪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90后“房妹”翟家慧一家4口人名下有29套房产,值得注意的是,其父为郑州市二七区房管局原局长翟振锋。最终,2014年12月18日,翟振锋因犯挪用公款罪、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滥用职权罪,数罪并罚,判处有期徒刑25年。
此外还有合肥“房叔”方广云,此人利用合肥一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的身份,利用职务便利,单独或伙同他人骗取安置房共计18套。此外,他还徇私舞弊、违规出具安置证明等材料,致使他人非法获取安置房45套。最终,2014年12月26日,法院以贪污罪、滥用职权罪、受贿罪判处其有期徒刑20年。
(“表哥”杨达才)
除了这些“房”字辈成员,“表哥”杨达才也是网友起绰号的典型之一。
2012年8月26日,陕西省包茂高速安塞段发生特大交通事故,导致36人遇难。一张新闻图片拍摄到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面带微笑出现在事故现场,受到公众质疑和抨击。随后这位“微笑局长”在不同场合佩戴多块名牌手表的图片在互联网上被广泛转载,被网友称为“表哥”。
2013年9月5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杨达才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财产5万元,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判处有期徒刑6年,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4年。受贿赃款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赃款依法没收上缴国库。
绰号往往是腐败的信号
《中国纪检监察报》曾刊文称,官员绰号之中见民意。老百姓给官员起绰号,要么是“口碑”,要么是“警示钟”,其实都是一种另类的民意表达,反映出官员在群众心中的位置。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官员的所作所为,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他们最有发言权。所以,了解一个干部,评价一个干部的德能勤绩廉,从他对群众的态度中,从群众的街谈巷议中,就能够略知一二。
(“表哥”杨达才受审)
《求是》杂志则认为,贪官绰号的背后有三层意味,首先是权力的任性。得绰号的贪官无一不是或把自己手中的权力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或跨越权力的边界,染指并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的决策,最后导致官怒人怨,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其次,贪官绰号的背后是腐败的身影。绰号一般代表了贪官的行事风格,我们往往能从中找到贪腐官员“东窗事发”的蛛丝马迹。腐败官员的绰号并非案发后才有,而是案发前就广为流传。甚至有专家称:“官员的绰号往往是腐败的信号。”
再次,贪官绰号的背后是民心的向背。政策好与坏,人民群众最为关注,也最有发言权。百姓看人识面不会走眼,能够广为流传的贪官绰号,一定是凝聚了民心,顺应了民意,代表着人民群众对贪官的愤恨和控诉,是人民群众对为官者施政效果的最好评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