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餐饮行业史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品牌能像海底捞这样:在避开产品特色的情况下,不仅成为了品类代言,还树立了行业标准。在餐饮行业,也有一个公认的说法:海底捞,你学不会。究竟为什么你学不会海底捞?
海底捞的纠结:90后不忠于品牌,只忠于自己
去年夏天,海底捞提出“千人千味”战略,每个人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更改锅底,标注锅底的辣度是否合适。海底捞通过历史菜单记录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为会员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千人千味
千人千味,我觉得并不是对口味的“提升”,而是一种取巧的“妥协”和“适应”,本质目标还是为了多开店。这一招对 80 后奏效,但对 90 后也许并没有用处。
年轻人不忠于品牌,只忠于自己。
年轻人最忠于自己
80 后为什么可以一网打尽,因为他们有主流示范对象,有自主向权威和高级文化靠拢的动能。抓住意见领袖,就抓住了广大 70/80 后群体。大领导去哪个餐厅吃,大家就向往,自己也偷偷去吃,这就是前个时代高档酒楼兴起的根本原因。
90 后并不忠于某个特定文化,一个年轻人,往往既是歌剧爱好者,又是朋克死忠,同时还是慈善人士。当选择变的如此容易,为什么不多选择一些呢?
90 后是小众文化的消费者,作为消费品的文化,就是要酷,就是要可以展示自我的优越感。于是,越是小众的文化,越是能吸引更多的 90 后前来消费。
更刺激的口味(例如重油重辣)、更小众的菜品(例如毛肚),使得巴奴和大渝以鲜明的性格吸引了年轻人。另一边,海底捞却在苦苦的纠结,这样做会不会拒绝一部分客人?
海底捞的基因:顾客喜欢什么,就上什么
与很多品牌的创始人不同,张勇从未在公开场合发布战略宣言,如果你非要逼问他,对上市怎么考虑?对产业链怎么考虑?对多品牌经营怎么考虑?他只会用老套路回答你,第一要让顾客满意,第二要让员工满意。
我觉得,这并不是套路,也不是刻意的谦逊和低调,这就是最真实的想法。不管在 C 端市场还是 B 端市场,以顾客满意为检验标准,迅速试错,迅速调整。就像在竞争白热化的火锅行业,尽管外界猜来猜去,但海底捞其实并没有什么套路:
顾客爱吃毛肚,我就上毛肚;顾客说巴奴的毛肚好吃,我就要比巴奴更好吃;巴奴生意好赚钱,我就要比他生意还好还赚钱!
仅此而已。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了
2011 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一次课堂上,人力资源与组织行为系的教授请到了张勇先生做现场分享,当时我也在场。
与同学们所期待的并不一样,张勇的回答“毫无爆点”:问他为什么做火锅,他说为了生活,其实他不爱吃火锅;问他为什么对员工那么好,他说没有啊我经常骂人和开除人;问他如何拓展海外市场,他说现在还不是时候……
作为主持人的教授实在看不过去了,再次逼问了一个问题:
张总,接下来这个问题,虽然今天我已经是第三遍问了,但请你给个面子,我不想再听到“都很重要”这样中庸的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如果利润和员工,非要你按重要性排个顺序,哪个第一?
张勇思考了一会,目光还是一如既往的平淡而坚定:
“我选利润。”他说,“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利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没能力对任何人负责了。”
这不是套路,也不是刻意的谦逊和低调
我猜,研究员工激励的教授对这个回答一定很失望。但这种对商业本质的敬畏与质朴的坚持,无疑就是海底捞的顾客和员工满意的根源。
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海底捞你学不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