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国越来越多的商业项目走上扩张之路—一个城市拥有多个品牌的购物中心以及多个城市之间拥有同一个品牌的购物中心,激烈的竞争背后,对维护和提升“品牌”价值提出了很大的考验。如何令品牌长青,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赖正美:本地商户的引进很重要
复制不等于完全照搬照抄,一定要结合当地消费者特色和区域性特点去做产品。
复制速度很快,但团队培养的时间,一两年是不够的。团队的力量的复制是比较落后的。
复制缺乏个性化。万达以前的定位是70/30,每一个购物中心70%是全国连锁品牌,30%是本地市场的特色商家、本地商铺。现在很难做到完全复制,还是要有本地商户引进,做个性补充。
关于同质化,大部分购物中心定位可以适当同质化。因为大众人口基数高、共性需求占比大,商户70%同质化,如餐饮和日常生活需求量大,同一个品牌商户在几个商场开是没问题的。另外30%可用来做差异化,通过个性化商户、活动体验、服务等方式呈现,做到不完全同质化。完全差异化的购物中心也有一定市场空间,根据不同定位主题吸引特定消费群,但如果太个性化了,市场的份额会很小,要根据市场占有量定规模。因此我认为,适当同质化的购物中心市场占有率会比较高。
高翔:运用二八定律,保持复制的可变性
要做复制,首先得做好规范。一个成熟的品牌应该对形象非常重视。品牌要有一个规范和体系。在为C O C O PA R K建立形象的时候,我们连LO G O上的字体和颜色都做了严格的规范。规范的好处是无论在什么地方,它的形象能保持一致性,不会使消费者产生混淆。
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我也认同保持异地复制的可变性。可变不仅是招商理念推广和品牌模式、营销的本地化,更应该在开发和设计上下功夫,实现全方位360度的本地化。
建筑和当地的风格和人文要相融洽。利用20%的成本去做本地特色的尝试,无论是商铺品牌还是各种各样文化的尝试。其结果是,20%的成本能实现本地亮点的突破。虽然80%的成本可能是利润和租金的贡献,但其中的20%就是品牌的突破。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购物中心品牌的创新营销如何突围?
高翔:互联网是工具,不为难你的客户
我们不应该把互联网看做是竞争对手,而应该当做工具去应用,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顾客本身,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购物中心要做的首先是要研究人,把人研究透,怎么让人来。来了之后如何让他们在这里停留更多的时间,产生口碑效应。至于他们买什么东西,不要去强迫。
网上盛传一个日本的购物中心,把我国大部分商业中心甩出几条街。它最大的优势在于把公共空间的体验和人性化做到极致。例如,在顶楼设置开放式的儿童乐园,当带着小孩的顾客要到此必须经过购物中心的每一层。其次,在每个电梯旁边都设置了带沙发的休息区以及供儿童娱乐的3D LED大屏。当你的服务和体验能达到这种程度,消费者不会感到停车难、服务体验差等问题,他们就会愿意来消费。
国内很多购物中心像个迷宫,把顾客困在里面转个不停。而日本的商业中心的一名管理者反问我们:为何要为难你的顾客?当时我们都诧异了。
古琦:把线下做好,线上自然就成功
互联网与购物中心的品牌结合,可以通过O 2O实现。例如,有个商场举办了网上认领植物,线下到商场实地养育植物的活动。当你认领了一棵植物,商场的A PP会提醒你到商场为其浇水,或是分享活动给朋友,发动他们来帮忙浇水。这是互联网与购物中心品牌结合的实例。多少人在做O 2O,但成功的有多少?O 2O不是说有线上和线下,中间有支付平台就可以的,真正地把线下做好,线上自然就成功了。
MC:学习互联网以“人”为中心
有很多人对互联网妖魔化,认为得互联网者得天下。
我觉得首先要认清楚互联网的本质。无论科技怎么突破,带来的只是工具的提升,人类需求的本质是不变的。无论处在哪个文明时代,最终时代提升出来的科技,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购物中心,归根结底,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体验馆、租户、品牌、停车场的配套设施等,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在互联网时代,实现购物中心的营销。互联网的定义要正确,它只是工具。它是为了实现消费者的需求而存在的。当遇到难点,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弥补,能够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去满足需求。
例如,餐厅和排队A PP结合,为顾客提供叫号提醒服务。停车场具有二维码支付功能,减少消费者排队缴费的时间。互联网是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存在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而服务的,我们要学习互联网以“人”为中心。
赖正美:不是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
我的理解是,互联网时代与移动互联网,作为购物中心来讲,是渠道。可以利用互联网,但是你要有自己的主业。自己去主导,不是为了互联网而做互联网。
来源: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