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的买手店,除了国外进来和港资的那些,自己开出来的,都是没有理性数据分析,不考量终端市场的,胡乱做品牌和商品组合,大部分用来做他们的B2B圈钱游戏,而非真的是在做B2C的零售贸易。
设计师集合店--开这种店其实是与现实市场状况相悖的,开一家店必须要清楚终端消费者需求,喜好,购买力等等。设计师集合店针对的人群显然是中产阶级,有生活追求有品位的那波人,也因此设计师集合店里的服装价格虚高,卖着和品质设计不相符的高价。但是如今的中国市场消费层到底如何呢?借用大前研一的报告,如今的社会是M型社会,富者越富,穷着越穷,最惨的是在波谷的中产阶级,这类人他们有很重的生活压力,房贷车贷生活费等支出后,可支配消费金额并不多,再加之中产多数是有着高等教育,是数字敏感,条理性较为清晰的人,所以中产其实是最精明的消费者,在中国的他们更追求性价比,跟西方人不同,中国的中产因压力而忽略了追求生活的品质感(追求品质感的是有钱人)。那么理智的中产如何去成为设计师集合店的忠实客户?即便偶尔买了一件,复购率又不高。一个店铺要培育的是复购率高的VIP,而不是总想逮着一票是一票,这不是长久之计,这个问题源于店铺商品定位和目标客群有断层,没有很好的衔接到目标客群,没有考虑他们的真实消费力。换了是普通消费者的你,让你动不动买三五千的衣服,设计师你还没听过,你愿意吗?
而且这些设计师作品有致命弱点就是设计不稳定性,太过夸张,不试穿及抄袭性是时常发生的,犹如上次爆出的吉承,行内很多人早就知道她抄袭了,不是双11才爆出的问题,她和张弛这流,毕业于相当于贵族的设计学院,靠钱堆砌出来却根本没多少真材实料,好多个都是富二代,家里有背景有钱创品牌烧钱,有钱请市场推广来炒作吊高了来卖,其实是破坏生态平衡的。而没钱的设计师呢?那更可悲了,下单生产的钱都不够,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后果是什么?零售价被迫飙高!那跟消费者希望得到的价格与价值就更不匹配了。然后你会问,既然如此,还有那么多人开设计师店为什么?很简单,做渠道,做渠道品牌。犹如电商为什么砸钱做平台一样。当渠道知名度大了后,大家可以联想下,这些开设计师店的老板们就腰板硬了,他们想怎么暗箱操作都可以了啊(想下现在商户入驻天猫,京东,唯品会,要被怎么欺压?商务条款有多不合理?)。而且大部分设计师集合店并不是买货的,而是寄售的,所以他们的风险是相对可控的,这其中还有些恶劣的老板拖欠销售回款不给设计师的,时常发生啊!
生活方式概念店--这个最典型的案例可以参考10 CORSO COMO,但这家店不是个非常有盈利性及商业参考价值的店。首先CORSO COMO在韩国首尔的店是失败收场的,却没人提这件事,试想下,首尔比中国的时尚度要高几个阶梯?那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要说上海、北京,香港都没法和首尔比时尚敏感度。但是首尔失败了,那又有谁认为上海、北京就能成功?赫基集团岂会这么笨呢?赫基这几年做多元化布局,投资MISS 60,再创新轻奢品牌Coven Garden,再开设具有奢侈品授权的10 CORSO COMO,加上徐宇有推唯品会上市的经验,那么他们准备集团上市的道路就很畅顺了。如果一个集团只有普通快时尚品牌,上市的股价能值多少,10元左右了不起了,但是现在这么多元化布局,故事说完整了,股价也能跳到15,16元了。这才是他们开店的真正赢利点,谁关心10CORSO COMO的零售业绩到底赚了赔了呢?
但就因为这种生活方式概念店的炒作,一下子,大家都眼红了。于是商业地产又出来撒钱了。要知道除了做高端定位的商业地产,那还有中低端的商业地产啊,比如万达,大悦城之类的,平时客群主要是餐饮娱乐消费为主,零售消费的占比越来越少(大家都网购了,谁还去中低端商场买东西呢?)但是餐饮娱乐毕竟无法是商场逼格很高啊,中端的商场也要形象的!于是呼,大家想出了把生活方式概念店搬进中端商场去,商场也乐于给装修补贴。对,你没看错,伟大的装补又出现了,紧接着,嗅到铜钱味道的中间商来了。。。那些空手套白狼的家伙又出动了。他们大肆宣扬,写软文传播生活方式集合店,目的是为接下来这个生活方式店打前战托市(这里要说明的是,前面所说的奢侈品集合店经过这些年过于猛烈的拓展和市场下滑影响都快垮了,接下来要捞钱得靠生活方式店了)。基本上商场给的钱够这些中间商不花一分成本经营个1-1.5年,当然如果你没有自负盈亏的能力,那么钱花光后,这些中间商就会想办法找茬和商场提前解约关店,这是必然的后果。可大部分拿装补的人在干嘛?包括奢侈品集合店及生活方式店的老板,都把预先占用的资金拿去做其他投资其他事了。。。谁会管消费者到底喜欢什么,谁又会管商业地产死活啊!
除此之外还有些中国本土的服装集团,有自己品牌的,也去开买手店,知道为什么吗?为了提前半年看到别人的货,然后原封不动拿来抄袭生产,变成自己品牌的货,毕竟现在市面很多所谓的高端本土品牌都是在拿别人的款式在卖,好点的直接买款贴标,恶劣点的就出去偷款。
说到底,很多软文是为企业服务来误导消费者的。中国的买手店,除了国外进来和港资的那些,自己开出来的,都是没有理性数据分析,不考量终端市场的,胡乱做品牌和商品组合,大部分用来做他们的B2B圈钱游戏,而非真的是在做B2C的零售贸易。但SHOWROOM的模式,是和买手店紧密相关联的产业。既然SHOWROOM最大的客群--买手店发展的根本不如外界所想象的那么健康向上,那SHOWROOM的业绩又如何培养?!
目前各大展厅其实发展得都不理想,业务订单只能说一般。一来是受买手店制约,订单量不会大到哪里去。因为大部分买手店,除了上文提到有相当规模做圈钱游戏的企业外,大部分是街边小精品店,讲白了是那种还称不上买手店,随便谁开家小店,老板自己进点货卖卖就行,他们订单太小了。二来SHOWROOM虽然不收买家费用,但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是没有契约精神,特别喜欢跳单,喜欢直接找品牌拿货,根本没有展厅存在的意识,在展厅看到什么牌子,最后还是直接去和品牌谈价。而很多本土设计师品牌更乐于和买家跳单,不付展厅佣金。所以有的展厅,例如时堂SHOWROOM,干脆直接租赁场地给品牌,变成一个二房东了,但展厅毕竟不是商场啊!于是乎,聪明的国人啊,又想出另一圈钱模式了。。。。。。将原本只有批发业务的展厅常态化,兼顾零售模式,请设计师入驻(凑品牌,还不用跟设计师买货,跟设计师说能帮他们免费做推广,然后批发到全国买手店),接着请消费者来买东西(既能做展厅批发,也能零售),再请传统经销商来复制这种常态化SHOWROOM模式到各个城市(当然经销商要给他们钱),然后还有商业地产拿点装补出来。关键来了,这么做到底什么才是赢利点?很明显不是靠批发或是小额零售。首先是把SHOWROOM样板做出来,拿着这个商业概念去融资,模型搭建出来后,出去骗设计师,消费者,经销商和商业地产,当所有人都被圈进来后,就开始了旁氏骗局游戏。这就是做个模式出来等着收钱啊!!!
至此可以总结是,大部分开SHOWROOM的企业还处于盲目和急需调整作战方案的道路上,只有真正理解和分析清楚这个市场,端正自己的商业行为和目的,才能为目前这个混乱的零售业态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但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恐怕越来越多的人会像那些开买手店的企业一样,为了做短平快的生意而走上歧途,用“另类”的方式去赢利。我们还在等待真正为中国时尚圈添砖加瓦的SHOWROOM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