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互联网市场已形成三股力量:BAT巨头公司、海量创业公司、变量公司(小米、美团等互联网企业以及传统企业),他们此消彼长、相互博弈。
变量公司野蛮生长
更多的互联网变量公司将借移动互联网之名发力,联手瓜分传统商业世界。患上焦虑症的又岂止BAT三家,线上和线下的巨头们都要小心了。
与PC互联网不同,移动互联网流量天生是分散的,这给了大量公司创新成长的机会,在行业巨头和业界观察者看来,它们是极具创新和巅覆能力的互联网变量公司。
成立刚四年的小米公司,目前估值已经超过了150亿美元,其在2013年卖了1870万台手机,小米CEO雷军预计今年将达到6000万台。4月8日,小米举办线上米粉节,12小时内销售额突破15亿元人民币。这家公司从来不被业界认为是电商,但在急速供应链、峰值销售等崭新理念的支撑下,迅速成为淘宝、京东之外的电商新势力。 IT作家柳华芳认为,腾讯未来在移动端最大的敌人可能是小米。 在PC时代,只有微软和苹果两大系统级玩家,腾讯在软件上的投入产出比很高。而在移动多终端时代,更多的互联网生态需要基于终端的场景,而这个场景将由设备生产商来决定。小米硬软一站式的体验,加上持续增长的庞大用户群,挑战腾讯并非不可能。当然,对于这一可能的挑战的实现时间表,业界分歧明显。
在向移动互联网的转型中,360也跑在了前面。其利用手机卫士、手机助手、360视频手机移动端构建了三大入口,成为Android渠道上排名领先的分发入口,同时,开发路由器和移动WIFI,通过硬件开发向“智能家庭”布局,希望掌握客厅的入口。360目前的市值是120亿美元,是其2011年上市时市值的4倍。2012年360推出搜索业务之后,市场份额迅速上升,一度令百度市值蒸发逾百亿美元。
包凡告诉《财经》记者,在未来的商业社会势力中,BAT是一股力量;360、小米这样的挑战者是一股力量,而基于本地生活服务的入口,如美团、大众点评会成为第三股力量。美团、大众点评颠覆巨头的方向都是从本地生活入手,正如百度的汤和松所言,这是移动时代端上来的一盘新菜。 大众点评创始人龙伟亦表示,本地服务是一块增量市场。2013年,中国服务业规模大概是26万亿元,完全有可能在其中诞生第四个或者第五个巨头公司。大众点评和美团都希望自己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众点评每月在手机端的查询量为3.5亿左右。龙伟称,腾讯投资部在2008年就开始想入股大众点评,但是大众点评一直没有同意。“我们选择腾讯的主要原因,就是微信的社交力和入口力。”他这样告诉《财经》记者。
目前,大众点评已经接入微信,用户在微信里选定餐厅等地址,可以调用点评后台,把页面直接分享到朋友圈。大众点评覆盖了全国1000万家餐饮机构,未来将会利用强大的地推力量为商户线下资源,并配合以微信支付,直接打通从线下到线上的入口。龙伟说,这个逻辑很简单,就是你把有效的流量给我,我把流量变成收益。 一旦掌握了消费决策平台,就不用惧怕会被巨头封杀。大众点评目前的地图合作方还是高德地图,龙伟说,大众点评可以和微信支付合作,也和支付宝、银联合作,未来还会直接和三星、小米或是电信运营商合作。和巨头公司以及创业公司不一样,大众点评不依附,也不敌对任何势力。
在本地生活领域,另一个有野心的公司是美团网。2014年3月,美团网单月交易额达25.9亿元。从美团身上,业界似乎看到了阿里昔日快速成长的影子。 2013年8月,美团上线“猫眼电影”,这个APP不仅可以在线选座,还可以看影评,2013年其影院票务交易量达6000万张,全国每10张电影票中有一张出自美团。根据美团内部的数据,其去年开始大力发展的酒店业务规模已经超过“去哪儿”网,据称,在去哪儿的酒店业务部已经竖起了对抗美团的横幅。 王兴说,美团酒店业务发展的秘诀在于团购是预付模式,所有的账都会经过平台,颠覆了去哪儿、携程、艺龙等OTA的到付模式,这实际上是在教育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一些乐观的业界观察者认为,去哪儿、携程这些曾经是传统旅游生活行业的PC时代颠覆者,正在被美团以移动互联网的新玩法所颠覆。 美团网首席运营官干嘉伟告诉《财经》记者,这场游戏最终输赢的关键是,谁能更好利用互联网技术,用大规模线下团队的管理能力,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把这件事情做成了。“这是我们所定义的游戏规则。” 这种移动互联网的新玩法,在小米、360、美团身上都可以看到影子,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差异化生存,精益创业,保持独立性,不依附任何一家大公司,并且富有挑战精神。最关键的是,它们的架构直接面向产品和服务,更加灵活,擅长变革。
美国科技评论家Eric Jackson称,每诞生新一代科技企业,上一代企业似乎都难以适应最新变革。他预测,今后五至八年将是无比动荡的年代,谷歌和Facebook很可能被下一代移动创新业务公司所颠覆。 高瓴资本集团董事总经理洪婧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移动互联网让线上和线下进行实时、实地、实名的融合。未来互联网和移动技术会工具化,而不仅是单独的产品。整个商业世界都需要重新解构、重新想象,并重新建构新的商业逻辑。
在这种全新的融合中,目前无法判断谁会最终胜负。但可以确定的是,更多互联网变量公司将借移动互联网之名发力,联手瓜分传统商业世界。患上焦虑症的又岂止BAT三家,线上和线下的巨头们都要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