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互联网的宗旨,2014年的课题也很清楚: 第一,没有用户全流程最佳体验的产品就不应该生产。用户最佳体验的产品应该是什么呢?就像天樽空调,在设计阶段就开始和用户进行交互,直到最后,全流程和用户进行交互。现在还有一些产品没有进行交互,还是关着门在那里搞设计,设计完之后就出去打广告。今年,传统广告就不应该打,一个都不应该打。如果你打广告,表示你现在和用户还有距离,认为通过广告可以将用户吸引过来。这样根本不行,你必须在网上和用户进行交互。 第二,如果产品不是互联网的终端,那么交互也会非常困难。 第三,没有价值交互平台的交易都不应该存在。现在还有一些买进卖出的交易,这个是不可以的。买进卖出毫无意义的,也是逆潮流的,是根本不可以存在的。
张瑞敏最新演讲:三个“是什么”
三个“是什么?”
——张首席在海尔集团2014年互联网创新交互大会上的讲话
2014年1月16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员工同志们、凯文·凯利先生,大家下午好!
2014年集团战略推进的主题就是“三化”,在26号会上已经讲过,今天是集团年会,结合年会的要求,我想再凝练一下。主要从三个“是什么”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一下这个主题。第一个“是什么”,企业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第二个“是什么”,企业的互联网宗旨是什么?第三个“是什么”,员工的互联网价值是什么?
第一部分
三个“是什么”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三个“是什么”之间的关系首先是逻辑递进的关系。第一个“是什么”指的是方向,第二个“是什么”指的是路径,第三个“是什么”指的是落实到位。
企业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现在很多杂志也有非常多的解释,但我看了之后总觉得不太贴切,我觉得对企业来讲,互联网思维是企业的方向,原来传统的思维都要改变,都要变成互联网思维。
有了互联网的思维之后,必须在这个思维下找到一个正确的路径,也就是战略。互联网宗旨其实就是企业的战略路径问题。美国的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说,战略不是一个数,也不是一个口号。比如说,要成为行业的第一,这不是战略;要实现100亿收入,也不是战略。怎么样能够成为第一和实现100亿的路径才是战略。别人成不了,我能成,这是战略的差异化。
战略再往下落地,就是到了员工层面,要考虑怎么样真正落实到位。路径定了之后,所有的员工都应该向这个路径上走,如果没有员工向这个路径走,战略就是一句空话。有了互联网的思维之后,要有一个正确的互联网路径;有了路径之后,员工都要向这个路径上走,这样才能保证了互联网的思维和宗旨。
其次,这三个“是什么”和我们企业的“三化”战略也是对应关系。
企业的互联网思维对应“企业的平台化”,互联网对企业的改变就是平台化;企业的互联网宗旨对应“用户的个性化”;而员工的价值体现在“员工的创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