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商务指南 >> 经贸动态

外贸高出低进趋势难以逆转


[  国际商报 邬沛民    更新时间:2005/9/16  ]    

  今年以来,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进口增速明显回落,贸易顺差大幅增加,贸易摩擦频发,外部环境更加趋紧。分析并研究当前进口形势对努力实现对外贸易的健康、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当前进口形势及特点

  据海关统计,2005年1~8月全国进出口总值89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4756.7亿美元,增长32.0%;进口4154.5亿美元,增长14.9%;累计顺差602亿美元,与2003年、2004年同期相比,进口增速大幅回落,并呈以下主要特点:

  单月进口增幅总体持续下滑,进口整体增幅全面回落。今年以来,单月进口增幅分别为23.9%、-5.0%、18.9%、16.6%、15.6%、15.7%、12.4%和23.4%,除1、2月份节假日外,各月进口增幅总体呈逐月下滑态势。1~8月累计进口增加14.9%,为三年来最低。

  各贸易方式进口全面回落,一般贸易回落最突出。1~8月,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它贸易进口同比增幅为9.2%、22.3%和13.3%,较去年同期分别回落28.6个、18.5个和36.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增幅低于整体进口增幅5.7个百分点,相应地,一般贸易进口占进口整体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5.5%下降到43.3%,减少2.2个百分点。

  各类企业进口全面放缓,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口明显下降。1~8月,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口1275.5亿美元、239..7亿美元47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0%、16.3%和22.3%,增幅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5.2个、30.4个和44.7个百分点。按进口增量金额算,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增量同比减少320亿美元;民营企业进口增量同比减少70亿美元。

  从主要经济体进口增幅大幅下降。1~8月,我从前十大贸易伙伴累计进口3180.4亿美元,同比增幅为10.7%,较去年同期下降26.7个百分点。其中,自欧盟、美国、日本进口增幅仅为2.4%、5.0%和3.1%,同比分别下降11.7个、32.9个和28.4个百分点。

  机电产品进口增幅下滑,原材料进口价格上涨。1~8月,机电产品进口2145.4亿美元,增幅10.8%,较去年同期下降34.5个百分点。非机电产品中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前7个月,商务部重点监控的42种商品中有40种商品进口平均价格上涨,除去数量增减因素,42种商品因价格上涨多付汇235亿美元。

  二、进口增速放慢的原因

  一是宏观经济调控取得成效。

  2004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05年进一步加大了对房地产等行业的调控力度,预期的效果逐步显现。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去年一季度的投资增幅达到43%之后,开始逐步持续下降,今年前7个月已经下降到27.2%。受此影响,资本类商品进口增幅也从2004年上半年的41%逐步回落,2004年下半年降到24.9%,今年前7个月更是急剧回落到4%。与钢铁、水泥、房地产等被重点调控产业相关产品的进口量下降更为明显,其中,今年前7个月水泥熟料进口同比下降73.2%。

  二是汇率、市场价格、贸易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困扰企业进口。受汇率调整前强烈的升值预期、美元汇率的大幅波动、国内市场环境趋紧及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与欧、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等影响,国内企业减缓了对技改设备和纺织原料等的进口。今年上半年,纺织机械进口13.6亿美元,同比下降40.4%,其中纺纱机进口下降54.9%,针织机进口下降37.4%,无纺织机进口下降42.4%,在主要进口国来源中,从欧盟进口下降22%。此外,今年1-7月,棉机织物、针织编织物、合成纤维和棉花进口量分别下降了1.5%、1.8%、19.7%和31.4%。

    三是国产品替代进口品的进程明显加快。近年来,由于投资增长和制造业产能快速扩张,中国制造产品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在国内市场也在逐步取代原来被进口产品所占据的空间。以钢材为例,2004年我国钢材产量达到2.97亿吨,增长23%,增加的产量中有45%是用于替代进口和扩大出口的。2004年钢材净进口下降50%。今年1~8月,钢材净进口数量进一步由2004年同期的1177万吨骤减为306万吨。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其他产品也都存在着类似情况。   
  
  四是市场开放对进口的刺激作用相对减弱。2002年来,我国按入世承诺逐年调减进口关税,非关税措施也在三年过渡期内逐步取消,主要农产品关税配额量在2004年达到最高。受此影响,进口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创下了40%和36%的高增长。2005年起,货物贸易的减让承诺基本履行完毕,市场开放对进口的刺激作用较前几年明显减弱。   
  
  五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2005年以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承接2004年的上涨趋势继续上扬,抑止了部分进口需求。前7个月商务部重点监控的42种原材料进口综合价格上涨55.6%。其中,原油、成品油、塑料原料、钢材、铜及铜材和铝及铝材进口平均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7.7%、28.8%、24.7%、53.7%、22%和19.1%,进口数量除原油略增5.5%外,其他分别下降20%、2.3%、24.3%、5%和26.4%。   
  
  六是加工贸易出口放慢引起进口滑落。受劳动力短缺、能源供应紧张和土地资源收紧等因素影响,加上周边国家的竞争和全球经济贸易增速有所回落,今年1~8月,加工贸易出口增幅由2004年同期的38%下降到29%,加工贸易进口增幅也相应地从42%快速回落到22.3%,下降近20个百分点,加工贸易主体外商投资企业投资项下设备和物品进口同比减少12.9%。   
  
  三、全年进口形势展望

  
  今年对外贸易"高出低进" 的趋势难以逆转,但今后几个月进口走势将逐渐回稳,并保持一定增长。首先,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下,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有所缓解,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消费品市场实际销售增速有所提高,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市场物价走势趋稳,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客观条件;其次,短缺资源、原材料的刚性需求和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对国外先进装备和技术的需求将继续成为拉动进口的重要因素;第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将吸引国际产业进一步向我转移,投资将继续带动进口增加。此外,人民币汇率机制完善和适度升值,对今后进口增长也将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近期以下影响进口增长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是国家先后出台的土地政策和信贷政策将使投资和消费继续降温。以住房和汽车为例,2005年二季度房地产景气指数为126.6,分别比一季度和2004年同期下降8个和6.4个百分点。汽车产量增幅继续回落,前7个月产量同比只增加9.0%,与2004年上半年相比回落14.9个百分点。   
  
  二是盈利状况普遍降低,影响企业后期的投资生产2005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0.6%,但远低于2004年全年近40%的增幅;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长16.2%,产品库存也明显高于2004年同期水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二季度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8.5,分别比一季度和2004年同期下降7.4和3个百分点。   
  
  三是国外大商品价格持续上涨,进口动力减弱。据英国《经济学家》统计,2004年12月国际原料价格同比上升8.8%,其中原油和有色金属分别上升33%和24%。2005年上半年价格继续保持上涨,近期价格虽有企稳迹象,但油价在8月底突破70美元/桶,今后主要商品国际市场价格走势不容乐观。   四是市场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和美元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等将继续对进口产生影响,此外,外部贸易环境变化同样也将影响进口。

    综上所述,预计2005年全年进口总额将在6500亿美元左右,增幅约在15%上下,略高于上半年水平,但明显低于前两年增幅。全年贸易顺差将达到800亿至1000亿美元,其中对美欧顺差可能进一步扩大,贸易平衡的压力进一步增加。   
  
  四、采取措施适当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发挥进口在保证资源供应、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配合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制定并实施国家整体进口战略。一方面,要结合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建立和完善国家进口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要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奖出限进、重出轻进"的观念,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采取措施,适当扩大进口,尤其是扩大从主要贸易顺差国的进口,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协调发展。   近期可考虑研究进口信贷等支持政策,鼓励进口国内短缺资源、先进设备和技术,推动进口来源多元化;加大对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促进的力度,适当增加进口,消化部分外汇储备,缓解贸易摩擦的压力;研究专项进口,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手段,加大关键设备和高新技术进口,将国外引进和自主研发相结合,力争在长期制约我发展的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新加坡制定金融业者资格标准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国外技术壁垒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