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复盘3:加多宝成功基因里的战略盲区。
加多宝碰到的难题在世界营销史上都前所未有,母子分离变成兄弟相争,使加多宝昔日的成功经验为加多宝造成了两大战略盲区。
战略盲区1:凉茶历史文化是凉茶饮料的根基。
王老吉的崛起,借助了凉茶这一广东传统药补饮料的历史文化资源,《岭南药王》、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给凉茶奠定了一个大文化背景,加多宝在凉茶的文化营销上,也是先锋。但是,当王老吉商标被收回后,凉茶的文化属性,实际上已经成为加多宝的战略软肋,加多宝要是仍然做凉茶文化的先锋,无疑是在为王老吉、邓老、黄振龙等历史名牌做贡献。
加多宝即使弱化凉茶文化的传播,从产品利益角度(去火)重新树立品牌,从战略上看,也是一个前景模糊的事情。一是去火概念的免费搭车者很多,市场噪音过大;二是凉茶品类属性与利益的消费者教育已经完成,继续坚持品类属性诉求,等于说废话。
加多宝对凉茶的贡献,并不是对广东凉茶历史正统的弘扬,而是饮料化的大胆革新,全国除两广地区的消费者,仅仅凭借凉茶之名,及其草本配方认知凉茶,而不是广东人的正宗凉茶。失去王老吉品牌的加多宝,有什么必要还去从历史祖坟里挖价值?再说,怎么能挖的出来呢?
凉茶作为饮料品类的市场认知教育已经完成,加多宝失去王老吉这个历史品牌,还继续沿用王老吉时代的传播策略,在大类属性上建立个性品牌,从战略上看,无异于缘木求鱼。
战略盲区2:迷信心智论使竞争策略失去准星。
加多宝运作王老吉成功的道路上,一直没有正面抗衡的对手。加多宝的营销,实际上从来没有考虑、更没有机会呈现竞争策略校准的后果这个问题。加多宝时代的王老吉,近乎是一场自我绽放的烟花秀,因为没有竞品干扰,每一种营销举措都无所谓对错。
因为没有竞争者,加多宝时代的王老吉只需埋头实干就能高歌猛进,前面所说的粤商基因,恰好为王老吉的崛起所需要。加多宝可以说自己的营销是一种差异化的、关注消费者、渠道价值链等,但一个没有强大对手阻击的增长,带来的是对竞争策略的曲解或感觉迟钝。
在和其正、广药等强大对手的进攻下,加多宝的反应显然不是慢半拍,而是慢三拍:加多宝放过了瓶装的机会,让和其正搭了趟便车,成为凉茶里的百亿元品牌;广药王老吉反攻,加多宝去切换品牌、重塑心智,却不知这种广告投入是在为王老吉铺路。
加多宝的渠道对抗王老吉的品牌,是个常识问题,甚至在未来对抗、遏制广药大规模进攻的对峙阶段(2012-2015年)阶段,依然会具有明显的战略优先性——所谓战略优先性,就是营销资源要优先向渠道倾斜。
2012年加多宝的渠道上没有遭遇王老吉的大规模进攻(既是广药产能不足,也是渠道团队能力不足),传播上大获全胜,对于“加多宝凉茶”这个所谓的新心智之锚,看似是有贡献的。但以2012年的战况来看,说消费者已经“完成”加多宝凉茶对王老吉凉茶的“认知切换”,恐怕为时尚早——这种认识从营销角度看,是一种危险的自我麻醉,不是对市场竞争的真实反映。
上述两大战略盲区,对加多宝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加多宝可能或者说已经进入战略雾区(用这个中性点的词,误区这个结果往往都是从雾区的过程中走出来):加多宝的企业战略及重心、加多宝对抗王老吉的竞争策略。
战略评估1:加多宝是战略匮乏的公司。
凉茶的成功说明加多宝的务实,却没有证明加多宝具有对市场的战略视野,及对企业战略的正确决断力,昆仑山矿泉水的定位,就是加多宝战略匮乏的表现,为什么?
正如前面分析的观点,加多宝的关键成功要素首先是渠道执行力,并不是对产品的战略研发能力。也就是说,加多宝实际上是一家与娃哈哈核心能力相同的公司:全国化渠道的运作能力,而且加多宝的渠道运作模式比娃哈哈更精细、更扎实。
拥有这种能力的企业战略,必须是基于渠道能力设计产品,才能从渠道运营系统中获得最大化销量,就像娃哈哈饮料的成功路径一样。
昆仑山矿泉水这种定位的产品,根本无法有效利用加多宝的渠道能力,也就是说,昆仑山想成为中国的依云,这个愿景可以理解,但昆仑山可以经得起依云品牌形成的百年历程吗?就算昆仑山可以做一百年,但现实的中国饮料市场消费升级形成的新品类机会却白白流失,这是一个有战略公司的表现吗?
加多宝认为自己的成功是差异化产品、品牌定位、有效的传播等,占领了消费者的心智,自然会认为可以用同样的手法,再造一个新品类、新产品,做出第二个凉茶规模的新品牌。
中国高端饮用水的现实,让昆仑山成为一个鸡肋。而加多宝失去的,并非在昆仑山矿泉水上的投入,而是时间与机会:如果加多宝在决策推昆仑山时,用娃哈哈的头脑即以渠道能力设计新品的模式,进入植物蛋白、功能饮料、酸乳饮料市场,如六个核桃、冰糖雪梨等品类机会,将为加多宝带来什么?是从200亿快速冲击到500亿规模,成为中国饮料的真正巨头。
或许,昆仑山想追求贵族的品味,加多宝并不想追求规模,但是加多宝凉茶看起来也算不了有多贵的品味,如果和其正、广药的规模追平加多宝,那时再想战略就亡羊补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