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商业地产的急速扩张,服装鞋类的规模也水涨船高。”胡丽萍表示,不过由于各个商场品牌重复建设、同质化程度太高,比如天河路商圈,不管是天河城、正佳广场、广百、摩登百货等,几乎都有阿迪、耐克、百丽、欧时力等热门品牌。
国内服装品牌困局:高不成低不就
“国内服装品牌很多面临一个尴尬的定位,即高不成低不就。”张贤丰表示,为应对成本上涨他们不断调高价格,但受渠道促销影响,正价卖掉的可能性很低,基本售完平均价格也很难达到7折。
“其实仔细分析数据不难发现,服装企业的销售增长,很大程度上不是客单量的增长,而是客单价的增加。”胡丽萍表示,而客单价的增加其实是商品价格上涨因素推动的。
而据张贤丰透露,以前品牌服装的出厂吊牌价格是成本的3倍,但现在出厂吊牌的标价已提高到7-10倍。“这意味着,原来标价300-400元的国内商品,现在的标价在1000-2000元左右,这几乎是中档国际品牌的价格水准。”
价格已与“国际接轨”,但国内产品附加值不高,在设计、拓展、运营等诸多方面还比较落伍。
“CK、法国鳄鱼、Tommy Hilfiger、哥伦比亚等品牌近期扩张迅速,为引入这些国际品牌,很多商场或百货公司给出的扣点一般在个位数,但国内品牌基本在20%-30%左右。”张贤丰透露,商场还会向外资品牌补贴装修费,补贴在2500元/平方米左右,另外还得向品牌商返“保底”:保障其每月销售额不低于50万元等等。这些最惠待遇,显然国内品牌没有。
在“高不成”的同时,国内品牌在国际快时尚品牌的冲击中,进一步增加了服装企业的经营难度。“中国快时尚服饰行业中,产销比维持在60%~70%就是很好的水平,而ZAR A的产销比则在85%以上,几乎没有库存压力。因为没有经销商等环节,后者的销售价格相对更低,在价格上对本土品牌冲击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