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法分子通过数据采集器和摄像头获得持卡人的银行卡信息和密码后,下一步就是复制银行卡。首先复制银行卡内码信息,把内码信息传到软件上,通过软件将内码信息转换为可写格式,最后连接银行卡复制器,将信息写到空白卡上。为了加大警方破案难度,犯罪团伙往往在A市采集信息,利用网络将信息传递到B市,并在当地复制和盗刷。这也是异地盗刷频繁发生的原因。
措施:防止泄露任何银行卡信息
银行卡内资金“不翼而飞”,很多遭遇盗刷的持卡人都急切地需要解决办法。其实,从源头上避免卡片信息的泄露才是必须的。持卡人要注意,即使你不泄露密码也会造成被盗刷,身份证号、银行卡背后的签名都可能成为不法分子获得密码的工具,所以持卡人尽量到正规银行网点的自助银行取款,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设置的ATM机取现等交易时,一定要小心谨慎,除了注意周围人、用手遮挡输入密码,打印的凭条也不要随意丢弃。
同时,在取款前,如果发现ATM机上有多余的装置或摄像头,插卡口或出钞口有异常情况,请不要使用。不过,也有在消费过程中,收银员“暗箱操作”的情况,所以持卡人在商场、饭馆刷卡消费时,切勿让银行卡离开视线范围,留意收银员的刷卡次数。刷卡后,不要在空白签账单或未填妥金额的签账单上签上本人姓名。
某股份制银行个人银行部相关负责人建议,持卡人应该开通短信提醒功能,只要卡内资金发生变动,立刻就会收到提示短信,防止更大额度的资金损失。如果是信用卡的使用客户,这一点就更加必要。同时,在进行网络购物时,除了要用U盾保护安全,最好使用短信验证的支付方式,在交易时必须获得信用卡中心发来的验证码才能成功交易。
呼吁:芯片卡安全性高亟待普及
磁条卡本身的技术漏洞、信用卡网络支付风险、个人信息的泄露都是盗刷频发的“引擎”。其实,“银行卡复制器”是不允许销售的,如果他们的经营行为达到一定额度,就涉嫌非法经营,但是目前在法律层级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款来约束。
现在央行和各大金融机构都在推行金融IC卡,即芯片卡。日后我们手中的磁条卡可能就会被芯片卡所取代。央行最新的消息显示,从明年1月1日起,全国性商业银行均要发行金融IC卡。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累计发行金融IC卡4500多万张,较去年底增加2070万张,增幅达85%。年底前实现金融IC卡在增量发卡中占比超过15%。
特别是在盗刷频发的现在,芯片卡的推行也迫在眉睫。磁条卡应用广泛,但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信息存储量小、磁条易读出和伪造、保密性差,容易被犯罪分子盗取磁条上的资料。芯片卡为何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呢?中国银行副行长祝树民介绍,和磁条卡相比,芯片卡能存储加密的机密数据,能防止卡内数据被复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闫瑾 孟凡霞/文 宋媛媛/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