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白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反倾销”具有二重性,它本身没有错,每个国家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反对他国企业采用不正当手段倾销其产品,但要有证据。如果相关主体可比性较差,采用了不同标准得到的所谓证据,我们当然不承认,肯定要反对。一些国家或地区往往披着“反倾销”的外衣搞贸易保护,这就不好了,闹大了,对涉事双方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业内人士认为,发达国家屡屡发动的“反倾销”诉讼,已经成为其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手段。从市场竞争看,中国企业华为和中兴在欧洲网络基础设施市场上的份额的确在攀升,而爱立信(微博)和阿尔卡特等欧洲企业的份额却在下降,那仅仅是市场现象而已。
而令人回味的是华为和中兴居然赢得了其欧洲市场最直接竞争对手爱立信的“声援”。
欧盟想动手要三思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则表示,华为和中兴已经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上赢得了很大的成功,欧盟的电信设备制造业已经没有办法跟华为、中兴平等竞争了。他说,华为、中兴等国内电信设备制造业厂商是引进消化以后自主创新的品牌。华为和中兴一直都是把营业收入的10%用在研发上面,去年全世界获得国际专利最多的企业是中兴,而华为是第三。它们的海外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比重都在70%以上。它们没有在政府的保护之下,已经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上赢得了很大的成就。
梅新育还认为,看来光靠非价格的竞争优势,并不足以保证不遭受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障碍。像华为、中兴传出遭受反补贴调查,恰恰是因为它们在价格竞争力和自主创新方面做得太好了。
专家指出,尽管欧盟一再表示将对中国政府和企业的不公平竞争方式做出反击,但到真正行动之时却往往面对棘手局面。由于受到欧元债务危机的困扰,欧洲经济陷入低迷,而对中国的出口贸易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资料显示,今年,中欧贸易额将达到创纪录的5000亿欧元,中国是欧盟除美国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而欧盟则是中国最大贸易对象。
此外,分析人士认为,欧盟对于中国“倾销”产品的打击并不能为欧洲产品出口中国带来积极影响,恰恰相反,从长远来看可能会让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遭到更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