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紧箍咒”还是“大红包”?
从“北上天深”目前的方案来看,并没有充分体现 “宽松配额”的意识
对于拟被纳入“北上天深”试点交易的近2000家企业来说,碳排放权交易对于它们来说是“紧箍咒”还是“大红包”?
表面上看,碳排放权交易貌似“紧箍咒”,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7个试点省市的要求是,“测算并确定本地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由此,“总量控制”这顶帽子,将戴到参与试点交易企业的头上。
然而,如果企业能被分配到适度的免费碳配额,反而可以增加盈利。
以EU ETS(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为例,在EU ETS第一阶段,参与企业被发放了过多的免费配额,甚至超过了实际排放量,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意外之财”,EU ETS因此广受诟病。
现在看起来,EU ETS的做法未尝不是值得借鉴的经验,“欧洲初期的松是对的,不是错的。如果一开始就紧,难以产生交易。并非只要有限制,就会有交易。”王毅刚对本报记者表示。
由于配额发放宽松而制造出泡沫,使碳价往上走,在EU ETS第一阶段,碳价在前6个月价格翻了三番。“这实际上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的行为,企业发现,碳还挺值钱,于是企业对新能源项目进行了投资规划,为EU ETS第二阶段铺了非常好的一条路。”中创碳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喜鹏指出。
不过,从“北上天深”目前的方案来看,强调了设定所有强制市场参与者的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却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宽松配额”的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方案均提出,在试点期间,除免费发放的配额外,政府预留少部分配额,通过拍卖方式进行分配。
“当配额有价的时候,对企业来说有两个选择,一是,出售配额以获得配额收入;二是,持有配额,因为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必须通过配额的持有来获得。企业自然会选择后者,(这将不利于碳市场的流动性。)”王毅刚进一步解释。
发电企业尤其关注碳交易试点方案,“配额的发放,应该有一个合理水平,如果煤电企业的发电技术在国内处先进水平,应该给足配额。如果达到全球先进水平的话,还应该多给些配额。使煤电能通过这个增加盈利,得到一些补贴。但估计实际上很难做到,因为煤电企业是碳排放大户。”华电集团新能源发展公司CDM负责人卢军对本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从欧盟碳排放权交易经验来看,发电企业既是最主要的约束对象及参与方,也是最主要的受益方。
“欧盟大部分发电企业,在EU ETS前两个阶段,没有亏钱,反而挣了大把的银子。发电企业一方面以碳交易成本为由提高电价,向消费端转嫁成本,另一方面,发电企业还免费分到配额,拿到市场去卖。被称为政府给发电企业发放了"大红包"。”郑喜鹏指出。
“大红包”的发放,大大提高了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碳市场发挥其节能减排的作用。
对于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而言,“一方面,由于电力市场非市场化,通过电价传导形成全社会减排的机制被减弱;另一方面,试点省市涵盖了过多各种不同行业,存在减排成本偏高的行业被纳入强制范围的可能,导致碳交易机制中的碳减排成本低的特点难以实现。”王毅刚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