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能够托起儿童用品的中国本土品牌?钟政用用了9年的时间来思考,逐渐意识到:自创品牌不能单打独斗,必须和国际授权品牌一起做,才能打开销售通路,通过快速拓展专卖店,扩大自创品牌的影响力。
第三跳:从上下游都做到专攻渠道建设
调查实录:品牌不愁了,渠道就成了关键。传统百货渠道的毛利空间很小,钟政用决定同步开设独立店。
钟政用在日本Akachan365婴童商店,看到里面摆放着丰富的儿童产品,可以实现一站式购物,让他印象深刻。2004年,上海港汇广场开出了第一家博士蛙365生活馆,销售包括童装、婴儿护理、儿童日用等在内的3000多种产品,做父母的不需跑很多店就能一站购足。
博士蛙365生活馆这一业态被复制到全国各地,每年销售增长都超过20%。同时,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博士蛙相继推出网店、街铺专卖店和主力店等新业态,形成一个层次分明,立体交叉式的销售渠道。
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之前,由于原材料价格大涨,钟政用大胆决策,将博士蛙的生产工厂全部出售,专注于产品设计、品牌培育和渠道建设,并首倡“反代工”模式,在日本注册了“Baby2”品牌,委托日本企业加工,再返销中国市场。博士蛙的“第三跳”,彻底从制造业转型为“轻资产”公司。
此后,博士蛙驶上了快车道。2010年9月29日,博士蛙成为国内儿童消费品行业首个在港上市企业。据博士蛙首席行政官吕奕昊介绍:2010年博士蛙总收入提升至14.1亿元,同比增长123.5%;净利润2.51亿元,上升106.9%。多品牌和多渠道带来了多重利润。
启示之三:向价值链的高端走,是上海企业化解高企商务成本的必然选择。
博士蛙得以真正做大做强,在于金融危机来袭时,大胆砍掉了制造业务,像日本企业那样专注于设计研发与渠道建设。而在上海这样的商务成本昂贵的城市,不想被成本压垮,向产业链的高端走、赚高附加值的钱,是个必然的选择。
据记者调查,博士蛙2007年制造等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55.8%,毛利率为17.6%,2008年制造等业务毛利率仅有3.5%,砍掉制造业务之后,2010年博士蛙总毛利率提升到44.4%。彻底告别赖以起家的低端制造,钟政用是这样说的:“企业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要把重心转向更有战略意义的销售通路。这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事实上,博士蛙365生活馆和主力店的建立,让企业对渠道的把控能力大大增强。在刚闭幕的第7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上,日本综合玩具厂商多美宣布将进入博士蛙渠道销售。截至目前,博士蛙已经拿下10多个总代理和总经销的原装进口著名品牌母婴用品。得益于品牌、设计和渠道这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博士蛙实现了从代工企业到国内最大儿童消费品开发商和零售商的“凤凰涅?”。
上海能不能出更多的“博士蛙”
记者手记
在博士蛙采访,记者常会想起一个问题:上海能不能出更多的“博士蛙”?
上世纪计划经济年代,上海的服装、轻工产品独步天下,出过很多响当当的名牌。然而,当市场经济风起云涌时,这些名牌大多数湮没了。博士蛙生于上海,成于上海,而今走向了全国,拓展于海外,说明上海这块土壤依然有催生都市工业名牌的养分。
没有钟政用,就没有博士蛙。就像苹果的乔布斯、联想的柳传志和阿里巴巴的马云,一个成功企业的背后,都有一个重要的企业家。尤其是在充分竞争的日用消费品行业,在民营企业能够长袖善舞的领域,企业家的作用不可或缺,也无可替代。
在上海,产业的引导与集聚,大部分政策是针对企业设计的,如创业基金、财政补贴、政策贴息、上市奖励等,较少为企业家量身定制;而针对企业领军人才的政策,又大多是海内外引才计划,较少考虑本土企业家的培育机制。海内外引才固然重要,但在一片出不了很多本土知名企业家的土壤上,又如何让“外来的和尚”念好经?
从根本上讲,政策是培育不出企业家的,只有靠市场风浪摔打,才能锤炼出真正的企业家。上海在选拔、培养国企领导人上有一套成熟机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在成名之前,基本属于“野蛮生长”。
可见,作为政策制订者、产业引导者、市场管理者的政府部门,在营造适合更多 “博士蛙”生长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上,应该可以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