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士尼项目的引入则将填补长三角地区除山水旅游资源外无国际大型娱乐休闲主题公园的空白,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长三角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造长三角国际旅游精品和世界旅游名牌。
辐射力
据了解,在上海迪士尼乐园建成后,其中80%的国内演职人员,大部分将来自上海及其周边的长三角地区。正如一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上海迪士尼乐园的运营,也将为转型中的长三角,提供新的推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地区游客接待量占全国近四分之一,旅游收入占全国近三分之一,但在旅游资源优势上并不突出,尤其缺乏国际性的旅游资源或产品,可谓长三角的旅游“短板”。
迪士尼项目的引入则将填补长三角地区除山水旅游资源外无国际大型娱乐休闲主题公园的空白,一方面有助于提升长三角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打造长三角国际旅游精品和世界旅游名牌。
2009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对旅游业提出了全新的定位,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正在全面向服务经济转型的上海,旅游业的功能也被全新定义。在今年2月份召开的上海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提出,发展旅游业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就必须立足全局深刻认识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和承担的责任。
迪士尼正是被上海理解为承担此种责任的主力军。
同时,以迪士尼为契机,上海在其旅游业“十二五”规划的讨论稿中,也首次提出了上海要建成 “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并力争到2015年,在总量规模指标上,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2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提高到8.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5%。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15%。
为此,上海未来五年将划拨400亿投资用于旅游业。
受惠的不仅是上海,实际上,迪士尼项目落沪,也牵动着整个长三角旅游的神经。在拥有上海世博会和迪士尼乐园的“双引擎”之后,上海和长三角的吸引力无疑将极大增强,更多国内外的商务会议展览旅游活动都会被吸引到此举办,上海和长三角的现代服务业将会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