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踏与李宁之间的明争暗斗,已渐趋白热化,甚或,国内体育品牌的新位次也正开始初露端倪。但这种比较以及两者的位次变化到底有多重要呢?
相比安踏的快速“万店计划”,李宁的开店步调不免显得保守,而且还进中有退。2010年12月28日,李宁公司向外界抛出一系列分销体系改革措施:整合500至600个低效率分销商、调整店铺结构、上调批发折扣3个百分点。
业内独立评论人马岗表示,作为中国体育用品的领军企业,李宁此举其实是在释放一个信号:中国体育用品市场将迎来全面的整合阶段,体育用品行业依靠新开店“粗暴式增长”的时代将被终结,但渠道的争夺战将进一步加剧。
虽然安踏与李宁都表示将自己定位于大众市场,但却同中存异。丁世忠将增长归功于2010年安踏在二三线市场的渗透,并且未来在二三线城市开设新店也被安踏看作是经济进一步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李宁则会继续主攻大中城市市场。
王翔生认为:“即便是要做比较,我们也要充分考虑到两个品牌的发展阶段,安踏可以说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期,而李宁则相对成熟一些,力求的是稳中有调,增速放慢也是情理之中的。”
可见,铺店数量并不能绝对地说明一个品牌的实力。根据中国消费市场的实时变化以及品牌自身的生命周期,在这个发展和整合并存的时期,品牌的门店数往往“变幻无常”。
比较不是最终目的
撇去在本土的店铺之争,李宁与安踏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品牌自身的形象升级与转型,各自的长效计划正在运行当中。似乎2010年业绩报表的可参考价值就更为有限。
面对外界对于安踏与李宁之间竞争的各种揣测,安踏体育公关部经理袁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虽然同处一个行业,但由于在品牌定位、渠道模式以及企业发展阶段上不尽相同,所以安踏并未把包括李宁在内的‘同行’视为竞争对手,做好自己,只要每一年都比上一年要好就行。”
早在2009年5月,安踏执行副总裁郑捷就曾对外透露,安踏将考虑收购一家国际高端品牌体育公司。同年10月,安踏斥资6亿元收购FILA品牌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业务,意欲突破在中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的发展潜力。
对于安踏目前的良好发展势头,杨大筠将目光看得更远一些:“李宁是行业内的老牌企业,种种迹象表明它已到了一个发展平台期,从发展历程来看,李宁今天所面对的瓶颈,应该是安踏未来所要面对的。所以,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竞争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体育品牌未来的发展路径。”
在过去的2010年,李宁方面也是动作颇多。去年6月底,在李宁公司成立20年的庆典上,“李宁交叉动作”的全新LOGO亮相,正式将目标客户群瞄准了“90后”。2011年1月,张志勇又表示,李宁公司今年计划在美国业务上投资1000万美元,并计划将美国销售额提升至5000万美元。李宁的“海外野心”可窥一斑。
对此,马岗表示:“渠道争夺战将愈演愈烈,体育用品品牌或将进入一个‘生死存亡’的阶段。”
这个“你死我活”表达得未免过于残忍,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王翔生建议:“没有必要仅仅将竞争局限于安踏与李宁之间,可以跳出国内的视野,安踏发展的大好势头应该是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新希望之所在。李宁正在加快走向国际的步伐,安踏在本土市场的表现也令人惊喜,为何不为中国体育品牌做个加法:李宁+安踏?二者在定位和市场上都能形成一个互补,以此合力来抗击国外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渗透,甚至是抢占他们已有的国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