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雨雪天没生意
昨天清晨,天还飘着雪花,张天源老人犹豫再三,还是决定碰碰运气,看是否有生意做。记者随他走到958车站,约1500米的路,他走了足足20多分钟,路上休息了不下八九次。指了指膝盖,他说那个部位很酸,又指指小腿肚,说是又胀又痛,每天都得吃药,“走不动喽”。
8:30,老人来到广元西路的摊位,他先去罗老板的酒楼后面取修鞋工具。“好心人多喔,让我放了十几年了。”工具箱是一个铁皮柜,老人家颤抖着,把马扎、围裙、刀具、剪子、胶水等,一样样地取出。
走到摊位前,他摆下马扎,坐下来,把工具简单地在自己身边摆了一圈。连连看天,老人的神情很凝重,担心没有生意。有个路过的女士犹豫了一下,说自己走路爱跑偏,鞋子刚穿没多久就不舒服了。老人家接过鞋子,认真地修理起来,最后又把两只鞋都精心地擦拭了一遍,才递给鞋子的主人。这之后,他心情略微有些放晴,主动告诉记者,多年前曾经有位老外开车停在鞋摊前,拿下一双黑色皮鞋,43、44码的,表示好几个修鞋的都拒修,而他一时间又买不到合适的新鞋。 “我拿过来一看,有两三处问题,鞋前头的皮子、鞋底……我足足修了一个小时。 ”最后,那个美国客人要给他50美元,而他则坚持按自己修鞋的定价,收了他20元人民币。 “美国人回国后寄了一封感谢信,写着我的摊位号,后来市里区里找到了我。 ”谈到这段轶事,老人家露出难得的一丝微笑,习惯性地搓了搓手,那是一双劳动者的手,宽大、结实,茧子很厚,右手掌心有不少深深的磨痕。
雪还是没有止。没什么生意,一个小时后张天源老人收了摊。记者随他乘上958路公交车,一上车就有人给老人家让座,他连声道谢。 “派出所的人很好,每天让我热饭,有时还帮我主动送到摊上。 ”“南洋广元公寓的物业,我每天到那里倒热水。那里做保洁的小梁,对我也很好的。”“我的房东夫妇,人也特别好,有时落雨了,他们赶过去帮我收被子。 ”“去年九月我摔了一跤,民警蔡同志送我一瓶云南白药。交大老师也给我送过药。”对于生活中得到的每一份关怀,老人家都记在心底。
分手时,老人叹息着,握紧了记者的手。记者努力保持平静,问他快过年了,有什么打算。他回答,过年那几天不出去修鞋了,因为没有生意。 “现在一个月赚不到1000元。老喽,肩膀痛……我想回家。 ”
“我评过上海先进的”
在张天源那墙壁漏风的出租房里,记者见到他珍藏的几本红皮证书和一本薄薄的册子。证书的发放机关均是 “上海市徐汇区工商局个协”,年份为1993年、1995年、1996年、1997年,而证书上的荣誉名称是区先进个体劳动者,获奖人“张天源”,有一本写成了“张天元”。而那个册子的封皮是“上海市先进个体劳动者(1995-1996年度)”。同时,老人还出具了一个硬皮本,里面夹着近百张管理费等税费收据。 “我评过上海先进的。 ”谈到这段历史,张天源脸上闪烁着一种光。
根据老人给出的线索,记者昨天下午联系到了徐汇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办公室主任沈先生在1995年度徐汇区个协、区级先进集体、个人光荣榜中找到了张天源的名字。他是该年度61名区个协系统先进劳动者之一。而在先进事迹一栏则写有“据街道反映,对烈军属修鞋、补鞋从不收一分钱,做了很多好事,看到贫苦人,能倾囊相助”。
除此之外,记者在徐汇区个协未找到关于张天源的其他信息。沈先生告诉记者,徐汇区个协每5年改选一次,十多年之前的事情查找起来有相当难度。此外,记者还从上海市个体劳动者协会了解到,张天源确实出现在1995到1996年度的 “上海市先进个体劳动者”的名单当中,从事行业为服务业。
在交流中,记者还了解到,曾经有过这段光荣历史、在上海服务50多年的张天源老人,这些年来没有领过补助,看病吃药都要自己花钱,原因很简单,他是“袋袋户口”。他解释说,自己在1977年左右把户口从原籍迁出,但在上海没有被接收,户口就只能带在身上,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户口给弄丢了。记者问他,评为市级先进时,有没有想过向有关部门反映一下自己的情况,他坦言“那时马马虎虎,身体好,做得动,不想麻烦政府,就想踏踏实实地工作,养活自己”,“可现在老了,做不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