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百家意大利鞋业品牌将于2010年9月集体进驻四川,意大利品牌联盟入驻成都直销鞋城7月5日举行了签约仪式;此前的6月初,“2010江苏-意大利经贸交流洽谈会”在南京举行,包括制鞋、服装、葡萄酒和机械等行业的45家意大利企业寻求商机;5月30日至6月5日,500多位意大利企业家组成“超豪华”代表团访问中国,由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长带队,访问重庆、上海和北京,期间举行了多场中意企业面对面洽谈会。
“意大利的高端品牌重视顾客对品牌提供的品质的认同。”一直从事中意贸易业务的卡拉告诉记者,很多大品牌是在小企业或者家族式作坊手工做出来的,重视的是质量和手工。中国消费者重视的是品牌,只有众所周知的品牌才得到青睐,因为这能体现消费者的财力和身份。对于那些在中国没有知名度但是价格昂贵的高品质顶级品牌,中国消费者并不认同。“品牌就是意大利企业的生命。”卡拉补充说。
如果中国消费者对意大利品牌不认同,即使来了中国也会铩羽而归。目前在秦皇岛教意大利语的安娜,曾在北京一家意大利进口食品店工作。该店不到一年就关门了。她解释说,中国消费者很难理解价格100元和500元的橄榄油的区别。
品牌的运营和知识产权往往在洽谈之初就成为拦路虎。“如何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成为中意企业洽谈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问题。长期关注意大利品牌的业内人士表示,两国企业的商业理念不一样。意大利家族企业是品牌运作,而中国企业是通过大规模推广来赚钱。双方常常由于理念不同而不欢而散。
成功收购意大利顶级皮鞋品牌万利威德(VALLEVERDE)专利权的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承认,奥康与万利威德皮鞋品牌进行收购谈判时,曾一度在知识产权权限(包括商标、专利等所有权)以及价格等方面僵持不下。
也有专家认为,意大利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的认知存在一定的误区。以服饰消费品为例,曾有市场调研显示,衣装鞋帽的采购受到人际的影响很大,而非广告或者代言人。只要产品的定位跟买仿制的人群没有冲突就行。“在北京新光天地和在动物园批发市场买衣服的绝对不会是同一类人”。
中意企业的互补性很强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意大利纺织、服装、皮鞋、皮具等传统优势行业遭受严重打击。不过,在意大利外贸出口数据一片惨淡中,唯有对华出口总额不断上升。据意大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2009年出口总额降幅达到20.7%,除对中国出口增长3.2%外,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均为负增长。产业分析人士认为,意大利传统优势行业应该调整战略,积极开发新兴市场。而之前一直被认为是威胁的中国市场成为意大利中小企业的“冒险乐园”。
“全球化已经把意大利产业链条拉长,它的中小企业可以把生产的某个环节放到中国。中国是大的机遇和市场,如果不出击就不能活。”罗红波认为。
张宓则把意大利中小企业来华比作“逼上梁山”,虽然心里没底,但兴许能拼出一条生路。意大利政府采取集中战略帮助中小企业来华寻商,就像“把一个个小舢板组成大帆船,然后扬帆出海”,这样可以降低中小企业“走出去”的成本。
意大利从中央到地方,从各大区到市,各级相关的行业协会、工业家联合会、银行协会等经济、工业、金融等行业绑在一起,带领有意向来华的小舢板们登陆中国,帮助它们联系相关中国部门,为在华落户提供支持。张宓解释说,意大利政府在帮助小企业寻找中国经济增长点登陆,比如从珠江口,到长江三角洲,然后是渤海滨海地区,现在又来到两江地区。
虽然这种组团似的洽谈会达成的合作协议很少,但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两国政府为双方企业搭建的交流平台十分必要。
“两国政府组织的洽谈会有来有往,进行得轰轰烈烈,下一步需要扎扎实实,逐一把那些企业的需求落实,这是把伟大理想和动人的口号变成现实的关键。”张宓建议说。
“中意企业的互补性很强。”赖世平说,意大利拥有非凡的创意和精湛的制造工艺,而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大的市场。
一些受访的学者表示,中国民营企业可以通过与意大利中小企业合作,吸收国外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促进产业升级,与国际市场接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例如,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一些贴牌加工企业面临市场萎缩的压力。自2008年底,温州民间资本开始酝酿海外收购品牌,意大利丰富的鞋革和服装品牌成为民企的首选。
不过双方合作仍然困难重重。首先,“两国企业都需要熟悉、了解对方的的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的制度、产业、法律、税收、劳工法等。”罗红波说,两国的差异太大了,甚至细到如何和员工相处,都需要学习。
其次,双方品牌定位有偏差,中国民企希望一蹴而就拿下对方的一线品牌。据介绍,2009年6月温州民企赴意“团购”意大利品牌未果。虽然双方合作意向很强,不过对方打算出售的都是二、三线品牌而非一线品牌。罗红波建议说,中国企业不如从小做起,这样可以逐渐学习和熟悉意大利的法规制度,等积累起经验和资金后,再继续做大,不能够急躁。
此外,语言障碍使得双方无法直接沟通,往往造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情况。目前,中意中小企业合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鉴于中小企业财力、人力有限,在拓展市场初期,政府和相关的行会组织应该发挥积极地作用。中国的企业行会应该转变职能,多办实事。举办的讲座要言之有物,让企业有收获,真正做到为企业服务。(记者马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