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百家意大利鞋业品牌将于2010年9月集体进驻四川,意大利品牌联盟入驻成都直销鞋城7月5日举行了签约仪式;此前的6月初,“2010江苏-意大利经贸交流洽谈会”在南京举行,包括制鞋、服装、葡萄酒和机械等行业的45家意大利企业寻求商机;5月30日至6月5日,500多位意大利企业家组成“超豪华”代表团访问中国,由意大利经济发展部长带队,访问重庆、上海和北京,期间举行了多场中意企业面对面洽谈会。
“意大利的产业优势不仅仅是时装设计和奢侈品制造。”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ICE)北京首席代表赖世平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强调,“意大利的机械制造和高科技产业都很发达,占对华出口的大部分。”
中国驻意大利公使衔经济参赞张俊芳在回答网络提问时说,机械制造、纺织服装业和农食品加工是意大利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其工业设计和创意产业均世界领先。意大利时尚产业发达,拥有众多世界顶尖品牌。不过,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意大利经济陷入衰退,对外贸易受到严重影响,通胀率3.3%,失业率6.7%。
意大利对外贸易委员会北京办事处提供的2009年中意贸易数据显示,机电产品是意大利对中国出口的主要商品,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其次为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和纺织品及原料。中国是意大利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皮革制品及箱包和鞋靴伞等轻工产品的首要进口来源地。
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深化,欧洲消费紧缩,市场疲软,意大利政府和企业把拉动出口的期望寄托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赖世平表示,中意经贸往来已进入新阶段。
参加北京中意企业洽谈会的意大利皮埃蒙特出口公会北京办公室主管丹尼尔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希望把产品推销到中国市场,或者在中国投资,寻求与中国企业的战略合作。这一次主要是加强与中国企业、政府、社团、协会的互动,洽谈合作的可能性。”
九成意企业对中国市场陌生
虽然两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合作,但发展并不顺利。两国企业的规模、商业理念和运作方式的差异阻碍了这种发展。
“它们不是不想来中国发展,而是害怕来中国。”赖世平强调。2010年6月,意大利经济发展部贸易促进和对外政策司司长随团访华时表示,目前已有2500家意大利企业落户中国,但是相对于意大利500多万家中小企业,这个数字还是太少了,并且九成的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非常陌生。
按照欧盟的标准,通常低于250人的企业称为中小型企业。意大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小企业王国”。据统计,中小企业贡献了意大利70%左右的GDP。大批以家族运营为特色的中小型公司活跃在纺织、家具到机械制造的众多行业中,很多百年品牌也是中小企业或家族企业。
张宓认为,平均10人左右的意大利小企业,面对中国大市场,就好比远洋航行中的小舢板,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规模上,它们都不适应,这是本质的问题。意大利马尔凯大区驻中国的办事处总经理马可·孔迪承认,庞大的中国市场虽然吸引意大利企业,但是心理和地理上的距离使它们感到前途未卜。
意大利小型企业迟迟不来中国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意大利研究中心主任罗红波指出,一方面,小企业的资金和人力不足,没有足够的实力开拓中国市场;另一方面,本土化的产业链条使得小企业要动很难。意大利中小型企业是依托本土的产业集群发展的,比如,一个做鞋底的厂家需要找到做鞋面的厂家相匹配。它们无法单枪匹马闯荡中国。
“小企业与大市场,两者的不兼容性相当明显。”外交学院外语系教授李旦认为,有着历史积淀的意大利家族企业追求的是特定人群的认同,而不是以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为目标。它们看重的不是中国的大市场,而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
受访的一些意大利中小企业主表示对中国某些企业的“复制”能力过强的忧虑,由于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来防范和打击仿制,而仿制对品牌有致命冲击,导致意大利的中小企业不敢尝试开拓中国市场。
只认品牌不识真货?
意大利品牌往往是通过代理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后,由于零售业的放开,意大利的国际一线品牌可以通过直营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意大利的顶级品牌阿玛尼、普拉达、古琦等走全球营销战略,忙于在中国大中城市开设直营店铺;还有一些品牌通过代理机构,如2009年登陆中国的意大利顶级运动鞋生产企业乐途(LOTTO)就是通过李宁公司作为代理。虽然意大利的奢侈品牌进入中国的不少,但中低档多,高档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