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计划三到五年内,让沃尔沃的产能达到60万辆,通过推出更丰富的车型,巩固其在传统市场的地方,积极拓展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跟奔驰和宝马竞争”他开始穿新款西装,颜色也由原来的藏青改为水蓝;他与人见面时开始含蓄地微微一点头了,带着浓重的克制与内敛;接受采访时,他开始使用外交辞令……与沃尔沃接触之后,在吉利人眼中的李书福,已经“今非昔比”。
沃尔沃品牌重塑,不出现吉利
Q:大家最关注的是,吉利将来会不会在中国生产沃尔沃。
A:将来一定要让沃尔沃在中国落地生产,否则就变成了纯粹的财务投资。只有落地,才能提升技术研发人员水平,培育汽车零部件企业。
Q:会派吉利的人进驻到沃尔沃在国外的公司和工厂吗?
A:一些重要的部门还是要派人过去,但主要是发挥沃尔沃现有管理团队和员工的作用。一些人员,我们可以尝试在外国直接请。
在沃尔沃的品牌重塑上,也不会出现吉利两个字。应该尊重沃尔沃80年来积累的市场价值,推动它在安全和环保的全球领先地位,保持它持续的创新能力,不会让它质量和技术下降。
沃尔沃每年是10多亿美金的研发投入,生产规模只有35万辆车。如果规模放大到60~70辆,研发成本能降低50%。我们计划三到五年内,让沃尔沃的产能达到60万辆,产品线拉长,跟奔驰宝马竞争。
我们希望在重塑沃尔沃辉煌的过程中,将我们国家的汽车产业带到一个新的制高点。
Q:就是说,通过沃尔沃的技术,来提升中国汽车业。
A:吉利将来可能会考虑适当运用沃尔沃技术,不能大量运用。因为吉利是大众化车型,如果用世界顶级技术的话,成本太高。还是要保持沃尔沃在技术领先上的独用性。
研究汽车的这些年,我想得很清楚,无论中国有多少成本的竞争力,质量的竞争力,但是知识产权和品牌这两道难关总是难以逾越,跟发达国家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这不是决心大与小的问题,这是时间问题。
我们在全球汽车产业分工中的声音太微弱了,如果不能尽早进入产业分工的更高端,迟早自相残杀,死路一条。所以最直接的出路就是,走海外并购这条转型升级捷径,以资本换时间。记者郭献文、章苒发自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