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名酒展、名酒节,近日全国进口酒最大的集散地广州,大小进口葡萄酒展会盛况空前。紧俏的展位、扎堆的参展商、络绎不绝的全国各地采购商———行内人士直言,这只是进口葡萄酒中国市场井喷的一个缩影。“欧美市场下滑,中国市场崛起,进口葡萄酒向中国发起了继上世纪90年代整体被国产葡萄酒击败后的第二次反击浪潮。”
葡萄酒也潜伏“三聚氰胺”?
行内流行一种说法:市场上30元以下的酒,70%以上都是勾兑的;60元以下的酒,40%都有问题;200元以下的酒,平均50%也有问题。“通常原瓶进口葡萄酒都不应该有水、白糖、色素、香精、橡木素等勾兑的添加物,但是这种‘关外境内’的灌装,为国内不法商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韦帮满告诉记者。
“除了水,最可怕的还是在葡萄原酒里添加二氧化硫。不少大包装进口的葡萄酒,为了减轻运输重量和成本,外包装连木桶都不是,是一些软质皮囊,运输的过程中为防腐,就添加二氧化硫。”国内葡萄酒观察员方军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葡萄酒酒精度低,勾兑的劣质酒不像白酒般危险,一般也就拉拉肚子,但是葡萄酒中的二氧化硫可能会是食品业的第二个潜伏的‘三聚氰胺’危机。”
方军称,原瓶进口酒的“暴利”,从成本上算非常直观。“以采购28元/瓶的法国葡萄酒为例,即使采用同家法国酒厂同等质量的原装散酒在国内灌装(运输、人工、瓶、塞、酒标等本地辅料采购),同样一瓶酒成本大致可节省一半,即14元/瓶。如果采购其他更便宜的进口散酒,在勾调流程中掺杂些其‘填充物质’,那成本就更低。”
“从中国国情来看,如果不改变大致原有属性和品质,从包装、人力、运输等多方面节省成本考虑,相比于原瓶进口,灌装的进口葡萄酒在严格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价格更具优势。但是,一些游离监管,分装假冒‘原瓶进口’酒,最终将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和身体健康。而且因为其特殊的‘价格优势’,也会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短期现象,对行业发展非常不利。”方军称。
一欧元产品穿上马甲可卖300元
产业链运作假冒“原瓶进口”
“假冒‘原瓶进口’,之所以泛滥,问题的关键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一条由原料低价收集、国内生产线分装、品牌中介推广等环节组成,相对固定的产业链条,这令潜规则得以不断被复制。”东莞拉菲城堡酒业总经理韦帮满29日告诉记者。
暴利程度登峰造极
首先,进口葡萄酒的低价原料,在世界葡萄酒供过于求的局面下,并不是稀缺资源。“目前,进口葡萄酒C IF(指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的价格在6000元/吨左右,也就是说假如按此分装成750M L普通装的葡萄酒,每瓶原料成本是4.5元左右,再加上每个酒瓶大约2元人民币的成本,一瓶的成本也就在6.5元左右。”杨征称,业内有个说法,“一欧元的产品,中国标上‘原瓶进口’的标签,这个零售价就可以高达200-300元”。其中暴利在消费品行业算是登峰造极。
除了正常市场价格进入的进口原料外,韦帮满称还有更低价的渠道:“国人澳洲移民,往往愿意选择投资规模较小,约50万元人民币投资额度的葡萄酒园作投资方向,这样下来,这些原籍中国的准澳洲移民手上可能掌握了10万瓶左右的澳洲葡萄酒。为了把这部分人手上的进口酒资源盘活起来,国内已经成立一些专门的中介公司,以半价左右的价格收集这些批量的原酒。”韦帮满称,这些原瓶进来的酒,往往被洗掉原来的英文酒标,按商家自己的销售需要,贴上新标。
推广环节警惕陷阱
“假冒‘原瓶进口’的装瓶、换标完成后,品牌推广环节现在也是高度市场化。”韦帮满透露,深圳“××帝国”葡萄酒品牌运营商,号称自己是‘中国大区15年的独家总代理商’,在网上打出2.8万元人民币加盟法国品牌总代理的广告,吸引了很多看好进口葡萄酒市场,但是对行业一知半解的行外新投资者。“有的投资者,一买就是10个品牌,但是他们不知道,这28万买回去的所谓‘法国品牌’,只是运营商编撰的幌子,而所谓的原瓶进口酒,内容物更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葡萄酒垃圾。”
作为进口葡萄酒业内的新兵,韦帮满坦言行内利用“原瓶进口”概念的不法商家从产品价格和形象上都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用事实说话,我们决定省下打广告的钱,在终端经销商的层面把20000-30000瓶样酒送出去,目的是树立‘原瓶进口’的质量形象。”不过,对于“原瓶进口”的乱局,韦帮满称假如能抓住机会,也会是一个机遇:“一个进口酒品牌,能在中国一年销售100万瓶,是个挺了不起的事情了,明年我们争取能达到这个目标。”
链接
防伪三招
虽然海关对于进口葡萄酒每瓶都会有自己的海关通关码,这个类似“身份证”性质的编号记录了来源地和灌装地等信息,但是一经不法商家偷龙转凤,以次充好,产品就身价百倍。由于对酒标更换频繁,不少展会上标称“原瓶进口”的葡萄酒,商家口头称的原产地往往和海关通关码前两位产地代码出现“牛头不对马嘴”的矛盾。投资者也可以查看这些凭证。
要测试葡萄酒是否掺了水,可将葡萄酒液直接倒在白色纸巾上,假如玫红色的色线与水线范围不一致,色线比水线范围更窄,说明这一定有勾兑过程。
目前较难做假的只有酒塞,因为经过“洗标”,进口时原配的瓶塞不可更换,和新酒标一定不吻合。而国外瓶塞的厂家又不轻易接单订做,至少5万瓶起单。因此,瓶塞也是造假的一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