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100、10000。”这是王振滔自己总结的一套生意公式,按照他的逻辑,“如果做产品赚10块钱,做品牌就可以赚100块,资本运作就能赚10000块”。
在温州企业界,王振滔被人称为“点子大王”、“策划大师”。2009年,奥康在其全国3000多家专卖店推行“水果营销”策略,即像卖水果一样卖鞋子。
按照这个策略,奥康打破原来一年分四季推出新款的做法,一年将分八季推出新款,每隔一个半月就有新货上柜。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有助于降低门店存货,但这又需要奥康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配合,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凭借这一策略,奥康在2009年的总体销售额提升了20%。
上市之路:制鞋、制药两副牌
奥康成立于1988年,至今已“20出头”。
几乎同时期(1987年)成立的达芙妮,早在1995年就在香港上市,目前市值逾115亿港币。
而成立于1981年的百丽,旗下知名品牌云集,2007年登陆港交所,目前市值超过754亿港币,俨然已经成为国内鞋业的航母。
即便是后起之秀,包括拥有千百度品牌的鸿国国际,和星期六鞋业,也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在新加坡交易所和深交所上市。
外人纳闷的是,为何迟迟不见奥康上市?
王振滔将此归咎于“对资本市场的不了解”。
“我们原来是做实业的,对资本市场的运作不是很了解,认为只要把产品做好,就能卖一个好价钱”,王振滔现在看来,“这其实是错的”。
2007年,同行百丽的上市,让王振滔深刻领悟到上市的必要性,他曾公开表示,“鞋业整合的时代已经到来,企业只有借助上市学会资本运作才能做大做强,才能继续在市场上生存。”
转变观念的王振滔在加快奥康的上市步伐,用他自己的话说,奥康“正在往上市的路上赶”,而且是制鞋和生物制药的两家子公司“都在往上市的路上赶”。
事实上,早在2004年,王已经在尝试着玩资本。
其时,奥康联合温州的神力集团、法派集团、远洋眼镜、耀华电器集团等8家民营企业,组成中瑞财团,王振滔担任副董事长兼新闻发言人。
而今,中瑞财团做的更多的是地产项目,“温州好多大的楼盘都是中瑞做的”,而它成立的初衷是“以金融资本为纽带,进军中国的超大型投资项目,比如国家重点工程、金融、基础设施等”。
“中瑞财团原来的想法和战略目标都是很好的,但它生的不是时候”,王振滔说,因为“当时很多的政策没有开放,限制你”。
其实,中瑞也尝试过股权投资项目,“也做了两个”,但王振滔坦承,“曾经想过这事,但这不是我们的专业”,中瑞的团队“是一个地产的团队”。
虽然也有很多VC、PE想拉拢王振滔做LP出资人,但王振滔始终没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