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全球迄今最成功的家具零售商,宜家(IKEA)在中国内地拓店之慢被业界讥讽为“蜗牛”速度。1990年,进入中国市场在青岛首设代表处,直到1998年才在上海开设大陆首店,紧接着的12年间,宜家在内地新增的门店数仅为7家。
“慢节奏”的宜家遭遇红星美凯龙
宜家慢吞吞的中国节奏,在2008年出现新的变化,宜家一年内在深圳和南京共开了两间门店。到了2009年,宜家除了新增大连门店外,还特地成立了宜家购物中心(中国)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运筹拓展购物中心业态。眼下,借助参展世博会的契机,宜家对外宣布,其在中国拿地自建购物中心的投入已敲定十几亿美元。而中国十大商业地产操盘手之一的邓国坚注意到,恰恰是这两三年,红星美凯龙的新店开业庆典,往往就会出现宜家高层的身影,“说是两家公司已经达成合作”。
这一说法得到了红星美凯龙董事长兼CEO车建新的证实,两家公司将一起拿地,一起建商场,一起造商圈。“在全国范围内,我们有6个商场是和宜家一起建的。已经在南京、沈阳、天津、无锡等地与宜家同进同出。”
而红星美凯龙品牌管理部媒介主管高小姐则进一步解释,5月8日开业的红星美凯龙浦东店就是两家公司“同拓市场”的新典范。在红星美凯龙浦东店旁边,有一块面积大小相当的建筑工地也在施工,而围挡上就有醒目的蓝底黄色字体“IK E A”。“至于战略合作的具体方案和运营模式,目前还不方便透露。”
“这种合作手法对双方肯定是有利的。宜家可以给红星美凯龙带来终端客流拓展产品品类结构。而红星则给宜家在中国拿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并可以依托红星在中国已有66家网点的渠道体系,助推宜家的产品销售覆盖一线城市,同时向二线城市渗透。”合纵四方家具咨询公司总经理陈国芳说。
令人诧异的是,宜家亚太区总裁助理、公关经理许丽德对两家公司“联姻”的消息不置可否,声称这只是红星美凯龙单方面发布的信息,要跟红星美凯龙,而不是跟宜家咨询。
业界观点
宜家绕税算盘:聪明合法地将“成本拉高”
“中国的地方政府想从宜家身上捞到理想税收?没门!”
为什么宜家要遮遮掩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真情·家具TIM E》杂志执行总编袁卫东(博客)认为,“事实上,宜家有自己独立而完整的供应链体系,而红星美凯龙所提供的客流或资源对宜家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更为重要的可能是,“红星美凯龙正在谋求上市,当前工作的重心,是要将业绩报表做得更为漂亮。而宜家恰好逆道而行,聪明合法地运用各种手段将‘成本拉高’,以谋求交纳低税收。”一位请求隐去姓名的业内人士说,“从宜家每年的营收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地方政府想从宜家身上捞到理想税收?没门!”。
据其分析,宜家体系设置了复杂的组织机构,在荷兰注册的斯地廷·英格卡基金会是宜家的后台老板,而英格卡控股有限公司则是宜家所有子公司的母公司,它俩共同掌控宜家体系的资本权力。除此之外,两个辅助集团进行实质性运作:一个是宜家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负责宜家机构所有商店的经营和管理业务;另一个是宜家国际系统有限公司,拥有宜家机构所有的商标、品牌、专利等知识产权。
具体来说,“IKEA先在丹麦免税地注册了品牌授权公司,继而在市场开拓的地方注册采购公司或生产公司,而这些公司产销IK EA产品,必须支付‘品牌使用费’,因为所有公司都由IK EA控制,所以品牌使用费的高低,由IKEA自行调节。这样,销售地的售价组成部分,均将打入昂贵的品牌使用费,利润相对就减少甚至亏损,在销售地就可以少交税或不交税。”
“而利润资金则流向品牌授权公司,品牌授权公司是注册在免税地,法律规定不交税,这就成功实现‘合法避税’。”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即使IK EA使用各种方法合法避税,商场表面没有盈利,可是商业地产铁定是要升值的。
或许,这才是宜家开辟购物中心业态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