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香港富豪潘迪生,人送绰号“名牌潘”,但最近数月间,他一手创立的香港上市公司迪生创建,接连失去了几家国际品牌的代理权。不但带有浓郁美国气息的服装品牌Polo Ralph Lauren在2009年年底结束了合作,以红蓝白三色旗帜为标志的Tommy Hilfiger也于近日宣布将把中国内地的代理权收归己有。
同床异梦的心思
奢侈品牌与代理商的分手往往需要漫长的周期。说再见,千头万绪。
以手袋闻名的美国奢侈品牌Coach方面向记者透露,从代理商俊思集团手中收回中国零售业务是从2008年9月开始的,直到2009年4月1日方才全部完成。只留下5家旅游零售点由第三方零售商运营。
Coach急于掌控中国市场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公司已将中国视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支柱;另一方面,对目标消费者调查后发现,品牌知名度在中国只有8%,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72%,在日本是63%。
全面直营后的Coach在中国的扩张呈现加速度,2009年净增4家门店,2010年计划净增15家,2011年的目标为20家。Coach方面表示,俊思集团仍为Coach提供物流、仓储、技术方面的协助。
然而并非所有搭档都能这样到期之后和平分手。一个在业内引起关注的事件是,2008年初在合作5年之后,万宝龙宣布收回上海国瑞信钟表有限公司的代理权。双方争执不休,以至于闹上法庭。
北京大学奢侈品管理项目总监、意国时尚管理咨询公司总裁严骏告诉记者,奢侈品牌认为代理商推广不够,盈利能力不强,或是没能维护好品牌的高端形象;而代理商则觉得,自己刚刚把市场培育起来就被收回品牌,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双方的矛盾常常出现在这些问题上。
严骏表示,许多奢侈品牌即使一开始用了代理商,但并没有打算永远依赖他们,早已打定主意总有一天要收回品牌。“到了今天,品牌在市场上闯荡出了一些经验,就到了回收的阶段。”一位供职于一家奢侈品公司的人士告诉记者,绕开代理商一方面可以拿回差价,另一方面品牌可以进入零售层面,从而捍卫品牌高高在上的形象。
悲喜交加的行业
这颇令代理商心有不甘,因为培育一个市场需要漫长的投入期,特别是对于知名度不高的品牌,宣传推广、店面装修、铺货,前几年投入几千万元都很正常。遗憾的是,由于品牌掌握着货源,代理商在品牌面前常常处于弱势。
但在奢侈品领域,也有代理商过着滋润的日子。比如一位奢侈品杂志编辑告诉记者,目前还有许多名酒品牌愿意通过代理商来经营中国市场。有的品牌找只找一家总代理,由代理商全面掌控,也有品牌分别在不同区域找当地的代理商,“一家一家地谈”。这些名酒品牌认为中国的市场非常复杂——在一线市场,他们的消费群是白领;在二三线城市,“富人”群体才是他们的目标,而代理商更加懂得这样的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