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2009年,李宁的销售额自2004年来首次超过阿迪达斯中国公司,销售额达到83.87亿元,离外界估计的耐克中国的百亿元销售额只有16亿元左右的差距。2008年,李宁的销售额为66.9亿元,按照同比增长25.4%的速度,李宁在接下来两三年内有机会夺回国内销量第一的宝座。与此同时,安踏虽然去年销售额只有58.7亿元,但同比增长了27%,税后净利润达到12.5亿元,甚至超过了李宁的9.45亿元。此外,除了鸿星尔克的销售额较之2008年的28.89亿元下降了30.8%之外,包括北京动向、361°、匹克的销售额同比增长额度基本上都在20%以上,“相比之下,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国际巨头的中国销售额增速放缓或出现下滑。”阿迪达斯去年大中国区销售额下挫16%,仅70亿元,如果今年其不能借助南非世界杯营销成功并实现较大幅度增长的话,那安踏就有可能在两年内赶超阿迪达斯,王奇所说的话也就成为现实。
此外,按照“成熟市场没有太多竞争品牌”的理论,国内体育用品市场近两年肯定会有频繁的整合、兼并动作,“像李宁和石狮凯胜只是一个开始。”业内人士方先生认为。
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要有危机感
如果以销售额10亿元为加入“第三军团”的衡量标准,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基本上全被挡在门外,“相比之下,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真的该好好思考未来的发展之路。”业内人士方先生表示,如果真如王奇所言,那许多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就会名副其实地成为晋江运动品牌的加工基地,“现在一边做自主品牌,一边还可以帮361°、匹克贴牌,以后假如自主品牌做不起来,那就只能回到原来的贴牌加工之路。”
“重品牌、轻资产”是品牌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不会缺订单,但招工难等现实问题成为订单是否会留在石狮的制约因素。据彭田一家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赵副经理介绍,今年开春之后他们就因为赶单和晋江某品牌企业展开了一场人力争夺战,结果对方以“每名工人多加500元”的条件从该企业挖走了50名新招工人,“没办法留,对方财大气粗。我们拿不出这么多钱。”赵副经理认为,现在许多大品牌体育用品生产企业都把营销总部搬到厦门、北京、上海,把产品的生产压力全转嫁给石狮、晋江的加工型企业,他们不管加工企业是否能留住工人或薪水高低,只要物美价廉,这些企业就会下订单,如果物美价不廉,他们就会把订单交给其他企业,“涨薪水的成本只能企业自己消化”。
劳动成本上涨只是限制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包括企业老板发展理念落后、高级营销人才缺失、发展资金不足等在内的诸多因素也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和升级,“要想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一杯羹,石狮体育用品生产企业要做的还有很多。”方先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