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经贸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对两国经济发展都带来好处,是双方受益。”中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的马社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去年底对此表示。
此种贸易互补最令人熟知的典型就是“中国鞋”和“法国空客”。到2004年底,法国就从中国总共进口了1.2亿双鞋,总共价值5.6亿欧元。法国每年进口的鞋类产品中,每3双就有1双是中国制造,平均每个法国人都要购买2双中国鞋。
但是1亿双中国出口鞋的利润,还不如出口一架法国空客的利润。
2007年,空中客车公司在北京与中国民航方面的代表签下了160架飞机的订单。这笔订单价值174亿美元,是当时中国民航史上的最大一笔飞机订单。中国也至此跳出仅仅充当法国高技术销售市场的角色,一跃成为法国出口空客飞机的最大买主。
而且,法国人并不只满足于向中国人卖飞机,还要卖高速火车,以及新一代核能技术。去年年底,广东台山核电站正式开工,总投资达502亿元人民币,由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和法国电力公司按照7∶3的股权比例投资建设,是中法最大的清洁能源合资企业。
危机中的契机
1964年中法建交之初,双边贸易额仅为1亿美元。换言之,今天中法间平均一天的贸易额就超过了当时全年的双边贸易额。
然而高速增长态势中,中方顺差的不断上升也导致双边贸易摩擦的加剧。为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法国政府曾要求延长对中国进口纺织品的配额限制期限,并赞同欧盟委员会对中国鞋类产品实施反倾销,一度成为欧盟对华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急先锋。
2008年,中法关系波折再起,法国在西藏和达赖问题上严重损害中国利益,让几年来不断升温的中法关系降至冰点。中国取消了中欧第十一届首脑会议,并中止了中法之间巨额贸易合同的洽谈。
但是同年年底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球,转移了各国的注意力,法中关系因此得到了戏剧性的改善。
而对于中国市场和国情有真正了解的,正是那些长期待在中国的法国公司。记者此前采访法国环境业巨头威立雅集团的中国公司CEO穆桥石时,他就坦言自己对中国的信心,公司所从事的行也没有特别的风险,“有一些人预言中国经济会衰退,那是愚蠢和无知的,我认为中国经济会长期向好。”
事后,也证明他判断的正确,因为威立雅在中国的业务有着令人称奇的表现,入驻中国后每年都有超过15%的增长速度,而且总投资已达15亿美元,到2013年,投资规模将达到25亿美元。而对于这一届上海世博会,威立雅更是责无旁贷,因为它旗下的浦东威立雅自来水公司直接为世博园区供水。
除了威立雅这样的大企业,法国还致力推行帮助法国中小企业打开中国市场的政府计划。“法国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来鼓励法国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此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