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很多卖家都是个体户,没有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再加上网络商店特有的虚拟性,交易不直接见面,消费者不能对购买的商品有感官上的直接接触,这些都给网络购物带来了巨大风险,不仅使消费者维权困难,给工商部门的执法监管也造成阻碍。
案例三:真假难辩
吴先生是位下岗工人,常听人说网上的东西比较便宜,就准备在网上进点货卖。
租房装修,忙了好几天后,吴先生的店铺基本准备就绪了。于是他就在网上转了转,发现一家网站上的“背背佳”产品比较便宜,供货价190元,而市场统一零售价要290元,他觉得很划算,便先进了50件,开了个专柜卖“背背佳”产品。
没想到才卖了十几天,就有顾客到店里要求退货,而且投诉他卖假货。工商执法人员到店里一查,50件“背背佳”果真全部是假货。此时吴先生想找进货商理论,却发现对方的网站都打不开了,留下的客服电话也变成空号。
吴先生不仅没赚钱,还血本无归,他告诉记者,网上的货物真假难辨,如果是做生意,还是要从正规渠道进货。
传统购物方式中,消费者通过看货、了解情况、试用、讨价还价、面对面交易等环节购买商品,期间可以触摸到真实立体的商品,并与经营者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直接比对,知情权的保障相对比较到位。
但是在网络环境下,交易双方无需见面,消费者只能通过网络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解商品信息,通过网络订货并经电子银行结算货款,最后由配送机构送达商品,至于商品的实际情况,统统要等付款收货后才知道。
消费支招
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首先要选择正规的电子商务平台,在货到时一定要当面验货,如果感觉商品严重不符或非常不满意,可以当即跟店家联系,并拒绝签收,这要比事后再进行退换容易得多。其次,虽然网上店铺的信誉度、顾客评价等信息也能作假,但如果回帖数量足够多而且都不重复,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很多都是真实有效的。最后,可以在下订单前通过聊天软件跟店主充分沟通,询问商品信息,比如是否有自己想要货品的规格、颜色,能否提供发票等信息,以此把风险降到最低。
另外,网上购物确实存在风险,并且事后维权难度很大,因此在购买之前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