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新开了两家门对门的鞋店,经营的都是皮鞋定做生意。路南的老板姓李,精明能干,能说会道,一时间顾客盈门、生意红火。路北的老板姓赵,为人本分实在,不善言辞,生意明显比对门平淡。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家的生意却走了下坡路,而赵家的生意稳中有升,日渐红火起来。不到两年时间,李家鞋店门可罗雀,难以为继,不得不关门歇业,最后被赵家盘下,开成了分店。
有心人说,两家店的一盛一衰,其实都是质量二字在起作用。李老板见生意好,为了多赚钱,在给顾客做鞋时,偷工减料,不重视产品质量。顾客新买的鞋子,时间不长,不是开胶就是断底,导致客户抱怨不断。而赵老板本本分分做鞋、实实在在经营,定做的皮鞋质量过硬、货真价实,于是顾客自然就纷纷流向了路北的赵家。
虽是生活中的一则小事例,但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立业之本,是兴业之源!
任何企业,如果不重视产品质量,以次充好、以劣代优,既是对顾客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同时也会危害自身,甚至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如果重视产品质量,并不断改进工艺、狠抓质量、创立品牌,将能够脱胎换骨,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青岛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当时是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1985年12月的一天,时任海尔冰箱总厂厂长的张瑞敏收到一封用户来信,反映海尔冰箱的质量问题。张瑞敏当即带领管理人员检查仓库,发现400多台海尔冰箱中竟然有76台不合格。当时多数人建议,这些冰箱不过是外观划伤,可以内部处理。但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这76台冰箱出厂,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不合格冰箱。放行这些有缺陷的产品,就谈不上质量意识。”他当即决定,把这76台不合格冰箱全部砸掉,并亲手砸了第一锤。这一锤“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在1988年的全国冰箱评比中,海尔冰箱以最高分获得中国冰箱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