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严重
一些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牟取暴利,利用报刊、电视等媒体的广告大肆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食品与药品的界限。还有其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以新资源食品文号、卫生许可证号、地方批准文号等冒充保健食品生产销售,声称保健功能,甚至夸大声称治疗功能,误导消费者,严重扰乱保健食品市场秩序。
保健食品行业基本状况
批准产品情况我国对保健食品实行审批制度,批准产品主要特点有:国产产品多,进口产品少;功能分布不均衡,多集中在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减肥等少数功能。剂型多样,但以胶囊、片剂和口服液为主,以传统食品形态的产品较少;产品配方多数使用了中药材。
生产经营企业情况卫生部要求2003年底,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必须达到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的要求方可生产保健食品。2005年通过保健食品GMP企业为897家,2009年约为1600余家,保健食品年产值1000多亿元。
据中国保健协会不完全统计,2007年在生产的保健食品约2000~3000个,全行业从业人员约300多万人,有约1500家生产企业获得了GMP认证。2006年保健食品行业产值约为550亿元人民币,2007年约为600亿元,2008年约为800亿元,虽然在整个食品产业上万亿的产值中保健食品所占的份量不大,但进几年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表明了这个行业的具有的巨大潜力。同时,我国也已成为世界保健(功能)食品产业中重要的原料供应国。
保健食品功能的发展变化
自保健食品审批工作开展以来,审批的保健食品功能主要经历了以下变化:
(1)1996年7月18日卫生部发布的《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程序和检验方法》中确定保健食品可申报的功能有:免疫调节、延缓衰老、改善记忆、促进生长发育、抗疲劳、减肥、耐缺氧、抗辐射、抗突变、抑制肿瘤、调节血脂、改善性功能12项功能。
(2)1997年7月1日,在12项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调节血糖、改善胃肠道功能(具体功能应予明确)、改善睡眠、改善营养性贫血、对化学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促进泌乳、美容(具体功能应予明确)、改善视力、促进排铅、清咽润喉、调节血压、改善骨质疏松。
同时,卫生部实际还批准了上述24项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预防脂溢性脱发、促进头发生长、阻断N-亚硝基化合物的合成、阻断亚硝胺合成。另外,还存在一个功能多个名字的现象:免疫调节功能有“免疫调节”、“调节体液免疫”、“调节非特异性免疫”、“调节细胞免疫”四种不同表述;改善骨质疏松功能有“改善骨质疏松”、“预防骨质疏松”、“增加骨密度”三种不同表述。如抗氧化、对乙醇造成的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预防白细胞降低、增加骨钙储留、丰乳、防龋护齿等。当然,这也可以说是法定功能名称的另一种说法,比如“抑制肿瘤”被说成“辅助抑制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