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迎接亚运
央视元旦晚会首次采用了跨年形式,迎接亚运会成为晚会的主题,没有明星是最大特点。在这场以亚运为主题的晚会上,广州向全世界宣布:广州进入了亚运年。
谁为跨年埋单
当各家卫视把跨年演唱会当成一种江湖地位的彰显时,谁的收视率高,谁才是真正的“老大”。想想高额的费用,究竟谁会为跨年演唱会买单?当然是一个个财大气粗、又算计精明的广告主。
深圳卫视跨年演唱会的总导演黄仁忠针对“未来是否会把跨年作为一个品牌延续下去”回答说:“如果广告客户满意,我们明年肯定会继续办下去。”
此言一语中的,有没有广告商埋单,是品牌节目能否延续的第一要素。江苏的跨年演唱会为什么要在广州办,总导演杨金星直言不讳:“今年是应了赞助商的要求。”江苏卫视2010跨年的主赞助商,仍是2008年从湖南卫视手里“撬”过来的手机品牌诺基亚。把跨年演唱会搬到广州,完全是赞助商从市场效果方面考虑的结果,至于江苏本地的观众感受如何,江苏卫视在权衡过后还是要听赞助商的话。
有了广告商是否就能赚钱?是否就赚到了钱?湖南卫视跨年总导演马昊表示:广告上的具体数据并不是自己所能掌控,“做跨年如果要完全盈利,我想是比较难的。”言下之意,做跨年晚会,大概更是为湖南卫视这个品牌做年终的总结,从大局出发,而非抱着纯盈利的目的。
2008年和2009年,湖南卫视的跨年演唱会都是跟OPPO合作,但并不是长期的战略合作,而是一年一签。跨年晚会品牌,还没成熟到一次性签下“几年单”的地步。在广告服务上,湖南台倒是做足了功课。换言之,就市场的角度来看,跨年晚会也是广告商新款产品的发布会,以此达到广告宣传与节目互动的营销目的。(楚飞)(摘自腾讯娱乐)
赔本也要赚吆喝
今年,全国各大卫视的“跨年节目”竞争几乎达到了沸点,是不是意味着“跨年”这个时间段里藏着无限商机呢?
事实上,这段暗流汹涌的竞争中,“社会效益”要远胜于经济效益,有些卫视是“捏”着鼻子,也要“赔本赚吆喝”。
“跨年演唱会”时长4个多小时,少于10个明星的几乎无法撑足场面。如此规模的商业演唱会造价一般都要在300-500万元。浙江卫视请来“赵家班”小沈阳团队也支出了100万元之巨。
那么,电视台的广告播出和演出票价能够赚回这么多的投入吗?当然是不能的。
从目前来看,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是最有底气的,因为它有赞助商撑腰;而湖南卫视由于艺人以自家的“快女”、“快男”为主,投入成本有限;但是深圳卫视、东方卫视等就稍显尴尬,前者之所以今年加入这个“血拼”中,是因为湖南卫视在家门口办演唱会,被指“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起义之举。
不过,考虑到观众口碑与社会效益,很多卫视认为,即使亏本,也要“杀”入这股竞争大潮,一来显示电视台的雄厚竞争实力,二来也是在向商家和观众展示自己活跃的形象。从长远来看,投入做这类“赔本赚吆喝”的品牌节目,都是有益的。(张漪)(摘自《扬子晚报》)
“烧钱”换狂欢?
看跨年演唱会还不算是电视观众的习惯,但办跨年演唱会已渐渐成了各大卫视的习惯。
江苏卫视2008年第一次办跨年,在收视上虽然不敌湖南卫视,但显然从中分到一杯羹。在2009年11月的发布会上,江苏卫视高调地宣布,跨年演唱会将投资3000万元,请艺人的花费将占总投入的1/3以上,也就是1000万元以上。
与江苏卫视的3000万元成本相比,湖南卫视以及“后来居上”的深圳卫视稍显收敛。深圳卫视一直处于“跨年战”的漩涡中心,在自己的地盘面对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的两头挤压,压力不小。第一次筹备跨年演唱会的深圳卫视,在外界看来,铆足了劲要与其他两家卫视抗衡,“烧钱”似乎不可避免。但深圳卫视跨年演唱会总导演黄仁忠显得胸有成竹:“我们的总成本肯定会过2000万元,也同样会把跨年做得很精彩。”
同时,他也否认了办跨年演唱会是因为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挤压“地头蛇”造成的结果,“我们(深圳卫视)绝不会是为了面子问题而来做跨年演唱会,遥控器掌握在观众的手里。”
湖南卫视跨年晚会总导演马昊对成本预算的具体数字守口如瓶,只表示成本一直在浮动,且多次强调没有“烧钱”的意思。她表示,湖南卫视的跨年投入绝对没有坊间流传的3000万元那么高,会超过1000万元。
“我们做‘不烧钱’的演唱会,成本控制得非常好,这个成本投入与我们平时做的那些晚会来讲,相对而言是一个大的投入,但是与目前其他卫视的高投入比起来,湖南卫视的成本投入是非常务实的。”马昊认为,湖南卫视的跨年成本之所以不高,是因为本身拥有的资源优势,这些优势在艺人方面尤为突出,以李宇春领衔的秀星,以及以何炅、汪涵等湖南卫视本身的主持人也都无形中为跨年演唱会节省了成本。(楚飞)(摘自腾讯娱乐)
《国际金融报》 (2010-01-04 第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