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工厂不如办市场。”厚街部分鞋企这一年通过转型升级,实现漂亮转身。
“退二进三”在东莞很早被提及,不了解背景的人还不明白工业大市东莞为什么要“退二进三”?
直到去年下半年,空置厂房开始增多,作为企业经济的“晴雨表”,“空置厂房”无疑成了金融危机下东莞经济萧条的一面。就在这个时候,鸿运鞋材鞋业广场董事长卓木雄开始“抄底”,他看中的是厚街寮厦村4.2万平方米的空置厂房和即将空置的旧厂房。
经过一年的运作,鸿运的招商、营业有序展开,为此,也让寮厦村成为风暴眼中厚街厂房空置率最低的村之一。
鸿运鞋材鞋机广场也被作为东莞市“退二进三”工程示范单位和转型升级示范点,并在今年8月12日迎来了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的考察。
汪洋直言:“办工厂不如办市场。”他认为,这是产业结构调整“退二进三”成功的“鸿运模式”。
从东莞政府提供的数据来看,2009年上半年三大产业比重由2008年的0.3∶52.8∶46.9调整为0.4∶45.8∶53.8,服务业比重比2008年底提高了6.9个百分点。
对于上述数据的分析,东莞官方认为,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退二进三”发挥着巨大作用。
经典“鸿运模式”
汪洋视察鸿运鞋业鞋材市场4个月后,记者再次来到鸿运,目前用于开发三期的旧厂房已全部拆迁,而调整后的鸿运一期———鸿运外贸鞋城于今年10月28日正式开业。
“现在商铺租金大概在40-60元/平方米之间。”董事长卓木雄告诉记者:“招商很好,招商率为97%-98%。”
今年8月汪洋来视察鸿运时,这里的商铺租金在25元/平方米上下徘徊。说到这里,卓木雄总是感谢政府对鸿运的关注。
客观地看,鸿运鞋业鞋材市场确实是个纯商业地产项目和政府“退二进三”工作的经典结合。一方面有着某种巧合,另一方面也是产业链完善的必然需要。
鸿运鞋材鞋业广场由香港雄信集团和深圳世纪城投资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开发,主营皮革、鞋材、鞋材辅料。
在鸿运二期开发之前,这块4.2万平方米的集体用地上有着6家普通工厂,从事五金、陶瓷等低端加工,进入2008年,低附加值的生产让这几家企业徘徊在生死边缘。
2008年中期,两家工厂分别因为合同到期和倒闭相继关停,一下子空出来的两间厂房,顿时成为村委干部的“烫手山芋”。此时,寮厦村委会主动找到鸿运鞋材老板,双方达成合作。
为保证鸿运二期扩充用地需求,村委会主动走访附近四家租赁集体用地的工厂主,劝其结业或者转移。通过协商,由鸿运鞋材给予这些提前结业或转移的工厂4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的赔偿金。一番沟通下来,有三家企业因本身经营效益每况愈下,选择结业。另外一家转移到东莞(惠州)的产业转移园。
2008年下半年,鸿运斥资9500万元建设“鸿运鞋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