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境
无论是对于保利地产还是广州市政府,这似乎都是一个双赢的结局。
保利以较低价格获得重点城市中心地区的巨大地块,政府则节省了巨额财政支出。“琶洲模式如果能够成功,在其他村子复制,那就可以达到急速改造的目的,这其实是政府最想要的结果。”早期曾参与琶洲规划设计的广州社科院教授彭澎说。
在琶洲之前,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过程可谓步履艰难。由政府先行垫资进入的猎德村改造项目,适逢金融危机,开发商资金紧张,一度遭遇风险,不得不推迟两年动工。
“政府投入的启动资金很大,为确保成功,政府全程指导,规划、设计等各种方案,全部由政府一手去做。”一位直接参与猎德村改造的政府官员私下“吐苦水”:猎德模式“不堪重负,不可复制”。在广州,像猎德村这样的城中村共有138个。
与此同时,为打击“地荒论”、平抑房价,广州市政府近年大量放地以期平抑地价来调节市场。久而久之,位于市中心的地块越来越稀缺,地价反而节节推高。
此外,2007年还曾出现多幅 “地王”“晒太阳”,形成了无效供地的情况。“政府有意识地加大了城中村改造,意在控制土地出让的有效性。”黎文江分析说。
据测算,广州城中村总面积达358平方公里,相当于广州90年的住宅用地供应量。如此巨量的土地正需要新模式出现以走出困境。
在猎德模式“涉险”之后,保利琶洲项目似乎成为可供参考的新模式。
“现在都交给开发商去做,不仅更为专业,经营管理上可以做得更好。政府更应该去做的,是单个项目的审批、监管和整个区域的经营。”上述官员称。
然而,旧城改造项目的复杂性似乎注定为保利和政府的设想增加难度。在琶洲村,记者走访的大多村民并不清楚改造方案细则,但他们都坚持自己的利益诉求。“我们只知道‘拆一补一’,是从报纸上看来的。”村民徐伯这样告诉记者。然而,他所说的“拆一补一”却与开发商和政府既定方案中的“拆一补一”多有出入。
方案中“拆一补一”是指对被拆迁房屋有合法产权证明部分的建筑面积以一比一计算,一平方米建筑面积补回一平方米建筑面积。然而大多数像徐伯这样的村民则认为,除了房屋建筑面积之外,阳台、院子的面积,即便是院子里的一棵果树,一口水井,也要“拆一补一”。
除了具体的补偿,村民们的担心也为这个项目增添了一份不确定性。“以后住楼上楼下,吵得慌,乡里乡亲也不亲热。”徐伯说。出于这种心理,如果自身利益无法得到切实保障,结果便是“我不答应谁也别想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