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伟业策划专家
品牌策划管理专家
闽南企业管理网
闽南企业管理网
 品牌总网 >> 新闻中心 >> 品牌业界

点读:寻找那些消逝的民族品牌


[  中国时尚品牌网    更新时间:2009/10/22  ]     ★★★

  当年结婚必备品 如今只能做机芯 “上海”牌手表被电子表挤垮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吴立平

  坐落在上海市榆林路上的上海表业有限公司(由上海手表厂改制成立的企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

  董国璋是公司的总经理,也是原上海手表厂的最后一任法人代表。对“上海”牌手表的沉浮,他了如指掌。1955年,上海轻工业局找来26个单位的58位能工巧匠,土法上马试制出18块国产机械表。这是国内最早的“细马手表”(马是手表的心脏零件,细马是用人造宝石制成,比一般手表更耐用),“上海”牌由此诞生。到1958年的7月1日,首批生产的“上海”牌手表在上海第三百货商店上市。那天清晨,商店门外早早聚集了许多等着买表的顾客。9点一开门,人们就蜂拥而入。100块17钻长三针防水手表一抢而空。这是新中国第一批自行设计、大批量生产的手表,到1974年停产时,总共生产了近千万块。

  周恩来总理一直都戴着一块“上海”牌手表,直到去世。那是一块1963年出厂的A623型手表,制作精美。后来,它还有了个别名,叫“总理表”。

  “圆头白面”的“上海”牌手表和中国人相伴几十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追求的是“三转一响”,其中一“转”就是“上海”牌手表(另外几样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相当于当时普通工人两个半月的工资,而且有钱还买不到,必须搞到手表票才行。许多青年人戴上了“上海”牌手表,常常会得意得把袖子卷起来炫耀一番。

  董国璋说:“‘上海’牌手表当时供不应求,当然是短缺的经济造成的,但确实‘上海’牌手表对中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上海手表厂一共生产了1.2亿块手表,上缴国家52亿利税。那是一代人的骄傲。”

  但这种“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日子,终于过到了头。上世纪80年代手表厂遍地开花,进口手表也涌入中国市场。特别是来自日本的电子表,对国产机械表造成了致命打击。电子表的优势是精度高、成本低、装配方便快捷,还便宜。当时的日本政要访问中国时都戴着电子表,这似乎成了一种时尚。那时,国内的电子表企业年产量在500万块左右的就有好几家。短短几年,电子表抢占了70%以上的市场。“上海”牌手表贱卖到十几元一块也无人问津,上海手表厂从年销量600万块下降到不足10万块,终于在2000年宣告破产改制。

  改制之后,企业从生产成品表,转变为做机芯生产。“‘为他人做嫁衣’,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董国璋深知,“一个企业如果没有一个品牌,那它的发展永远落在人家后面,只是一个工厂而已。”所以,“一定要重塑‘上海’牌的品牌形象”。近年来,“上海”牌推出了自主研制的“陀飞轮”手表,每块价格都超过十万元。消费者、同行和收藏家都在等待“上海”牌东山再起的一天。

  本刊专访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前所长刘美珣

  民族品牌六大生存条件

  《环球人物》杂志记者  袁旻

  在现今的社会条件和市场环境下,一些民族品牌缘何会接连消失?如何塑造一个有竞争力、有生命力的民族品牌?这是近几年来,国内经济学界持续关注的一大课题。10月9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采访了对品牌建设做过较系统研究的经济学专家、清华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前所长刘美珣。

  《环球人物》:我国的一些民族品牌经历了一个从风靡全国到在市场上彻底消失的过程。您认为,产生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刘美珣:从上世纪末至今,确实有很多曾经在国人心目中形象鲜明的民族品牌消失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外品牌的挤压这个因素近年来讨论较多,但内部原因也不可忽视:这些企业大多没能树立起很强的品牌意识,没有过硬的品牌建设团队,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最终走向了消亡;另外,当初有关各方也没有形成全力支持民族品牌的意识。中国如今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经济强国,关键就是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对一个品牌做大、做强也很关键。

  《环球人物》: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品牌的消失?

  刘美珣:理性地说,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沉浮、品牌消亡很正常,对于消失的这些民族品牌,我们要分两面看,有经验、有教训。但同时,普通的消费者也有责任去呵护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消除“洋货一定比国货好”这个歧见。

  《环球人物》:一些民族品牌的消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刘美珣:是这样,这更加说明了品牌建设和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要有很多个环节综合作用。

  《环球人物》:您认为应该如何树立一个有竞争力的民族品牌?

  刘美珣:具体地说,要从六个方面入手。第一是起主导作用的政府,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成立权威的品牌建设机构、建立长远的品牌建设规划;第二是作为主体的企业,要有一批有民族精神的企业家,要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品牌危机感;第三是消费者,他们要对民族品牌有认同感;第四是媒体,应以扶持民族品牌为己任,真实、客观地引导消费者;第五是专家学者,品牌建设需要理论支撑;第六是一些调查公司、市场研究所等中介机构,他们也要树立牢固的品牌建设意识。只有形成六方联动共建的品牌培育体系和运作机制,我们才能逐步从经济大国、品牌小国走向品牌大国、经济强国。

 

 

 

http://cn.ppzw.com/ppytx/

上一页  1 2 

上一篇 上一篇文章: 纺织界“四大花旦”有了“新”生活...
下一篇 下一篇文章: 外资并购成疯,寻找消逝的民族品牌...
发表评论】【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品牌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网站(www.ppzw.com)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 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除此以外,将本网站任何内容或服务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书面许可,并支付报酬。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 联系方式:品牌总网管理客户服务部 电话:0595-22501825
 图片资讯
1 2 3
财智品牌营销全攻略 品牌系统化与营销落地化
 社会动态
 视频推荐
 商机在线
 分类信息
 图片新闻频道
 招商加盟
 

版权所有: 品牌总网   闽ICP备16034782号-1 本网站法律顾问:郑明汉 律师

Copyright © PPZW.COM 2002-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在线客服: 在线咨询QQ:383485670 加盟商在线QQ:

Email:qy@PPzw.com

闽公网安备 350521020002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