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惊奇也昭示了迪士尼未来在制片方面的战略转型方向。今年,迪士尼按其传统制作思路推出的《巫山历险记》(Race to Witch Mountain)、《枕边故事》(Bedtime Stories)、《购物狂的自白》(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等片票房均不如意。对于近来迪士尼在电影方面的颓势,伊格尔之前也曾坦言问题不在经济大环境上,而是公司自身的项目选择与执行不能满足现阶段市场的需要。
早在去年,迪士尼就曾表示要把战略重点重新转向家庭电影,而漫画改编与超级英雄无疑是将全家人请进电影院的最好武器。这一点在今年的暑期档已得到充分验证。只不过在此类型,迪士尼此前并无优势。公司之前在这方面数得着的作品只有一部《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同样,迪士尼历来也不擅长制作续集,其上一部卖座系列还要追溯到2004年的《国家宝藏》(National Treasure)。相信惊奇的加入能够弥补迪士尼这方面的短板。此外,迪士尼还希望能借助惊奇吸引更多男性观众,尤其是青年人群。迪士尼现有的《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Hannah Montana》等青春片品牌还是明显更偏于女性。公司之前与斯坦。李达成合作,也是希望能重点发展主要针对男性观众的影视内容。
近期与长远
迪士尼的大手笔收购也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事实上,就在迪士尼收购惊奇的消息公布后不久,华纳即宣布将对旗下的DC漫画进行大规模的改组。华纳的副总裁戴安娜。尼尔森(Diane Nelson)将被“空降”到新成立的DC娱乐公司担任一把手。
华纳的出招看似有很强的针对性,不过此举其实已经策划了两年多。同样,迪士尼“消化”磨合惊奇也需要时间。虽然从理论上说,完成收购使迪士尼迅速获得了惊奇多年积累的5000多个漫画形象,但实际的效应显现不可能立竿见影。尤其是电影方面,目前惊奇旗下几乎所有的知名形象的电影版权都已掌握在其他大片厂手中,而且大部分合同的有效期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比如派拉蒙与惊奇的合作就还有5部电影计划:2010年的《钢铁侠2》、2011年的《雷神索尔》(Thor)和《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2012年的《复仇者》(The Avengers)与《钢铁侠3》。同样,未来的3部《蜘蛛侠》仍将是索尼出品;而继《金刚狼》热卖后,福克斯也没有理由放弃X战警系列。考虑到在上述项目中,惊奇的地位更多只是版权提供方,权益均比较有限,因此迪士尼要想在上述项目中插上一脚几乎没有可能。
此外,在衍生产品方面,去年5月惊奇签署了多单游戏改编协议,而北美游戏巨头Activision则拥有蜘蛛侠和X战警的版权直至2017年,世嘉(Sega)也在2007年购得了绿巨人、钢铁侠等多个形象的游戏版权。惊奇衍生玩具的主要开发权则属于孩之宝(Hasbro),后者刚刚在2008年底与惊奇更新了协议,将双方现有的合作期限从2011年延长到了2017年底。
同样,在主题公园领域,与惊奇合作密切的环球及其旗下的“冒险岛”公园仍占据有利地位。这就意味着蜘蛛侠等“惊奇英雄们”短期内无法出现在迪士尼乐园。不过也有消息称环球与惊奇的既有合同似乎存在某些法律漏洞。果真如此的话,两家好莱坞巨头未来肯定会有一番明争暗斗。
迪士尼虽然无法立即激活很多资源,但从长远来看,迪士尼的这次收购还是有很划算。虽然公司之前曾收购过漫画公司Crossgen且以失败告终,但惊奇的品牌、资源及其业界地位毕竟无可比拟。
短期内,迪士尼针对惊奇资源的业务拓展可能会集中在两个方面:首先是产品在海外市场的推广。毕竟迪士尼在全球市场拥有强大的宣传、营销渠道。当然,这方面受益更大的还是惊奇,其品牌能够通过迪士尼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的影响力。其次,迪士尼旗下的XD电视网(即原先的Toon Disney电视网)也能从这桩合作中得到现实好处。目前该电视网每周都在播放超过20小时的惊奇节目。合作的达成无疑将会为XD在海内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内容支持。另一方面,虽然短期内无法在电影和主题公园等领域使用惊奇的内容品牌,但迪士尼可通过惊奇与其他制片厂的合作获得可观的利润。惊奇今年的预期利润是1亿美元,而明后两年每年至少都会有2-3部惊奇的大片上映,这些影片为惊奇带来的收入最终也会出现在迪士尼的财务报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