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鞋王”王跃进,在危机寒冬逐渐淡去时刻,却弃苦心经营近20年的鞋业企业和矿产企业远赴澳大利亚。
背后,留下一条民间资金从制造业转型矿产投资的衰败之路。通过王所经营的霸力集团遗留的资金腾挪之路,几大关键点清晰呈现。
从霸力案“协调小组”一成员处了解到,在目前霸力集团的欠款中,桂林区域内的银行500万元;供应商至目前登记为700万元。
另据记者调查,霸力集团的债务“黑洞”远远不止于此,仅仅浙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欠款总共已近1.3亿元。另外,其对外担保资金7400万元。不排除更隐蔽存在的民间借贷,但这部分资金目前尚不在计算之列。
三大拷问点
“引发霸力事件的,肯定是资金链的问题。”温州某国有大行一位人士肯定地说。该人士曾是这家银行负责霸力集团贷款的负责人。他很庆幸自己没有被卷进去。因为在去年6月份,霸力清偿了该行3000万元贷款。另一知情人士透露,霸力此后将账户转到刚进入温州市区的浙商银行。
“其实,根据霸力集团的现金流和结算状况,我们非常清楚它的资金链条运转状况。”该人士进一步透露。他分析,从银行层面来看,与霸力集团接触的3年,该集团资金链条从这三个阶段展示了由盛至衰的真实状况。
2006年1月初,该行给霸力发放了2000万贷款,其中1000万属于抵押性质贷款,1000万担保性质贷款。合作之初,双方本着互利而来。所以王跃进获得贷款的同时,银行希望王跃进能从存款、结算等业务给银行做贡献。
第一年,霸力集团的现金流表显得比较配合。虽然跟之前双方约谈的目标有点距离,但这毕竟是第一年,霸力集团的企业客户或许尚未完全改变之前的打款习惯。
“从这方面也可以看出,霸力集团那一年经营得还不错。”该银行人士认为。于是,该行在2007年,将发放给霸力集团2000万元的贷款额度提升到3000万元。
然而此后,,霸力集团的帐户结算和存款等现金流开始出现明显萎缩。“起码在1%以上。”该行从侧面获知,王跃进和他的霸力集团在广西投资了矿产,而主业鞋类也没见扩大生产等迹象。“我们感觉这很奇怪,扩大的贷款到底去往哪里?”
于是,该行出于对自身的贷款资金风险和银行收益方面考虑,从侧面或现金流向开始了解霸力集团的资金链状况。结果发现,霸力集团贷款资金均划到了其开在建设银行的基本帐户里,下个环节,信贷员无从监测。该名人士从侧面了解到,霸力集团内部账面上外借资金有所增多。于是,他们认为,霸力在腾挪资金投资广西矿产。
至2008年,王跃进向该行提出申请,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500万贷款额度。但该行并未通过。相反,这家银行开始对霸力集团资金链采取系列“拷问”行动。
前述人士透露,首先是逐笔提高霸力集团的贷款利率,看看王跃进有何反应。但好像意料之中,王对提高利率并没什么反应。“这让我们有点恐慌,”他说,因为若一家企业融资已无视利率的高低,很可能是达到了饮鸩止渴的境界,赌徒心态明显。
第二步,这家银行逐笔延长还后续贷周期。这下王跃进反应开始增大,主动找银行协商无果后,转换帐户到浙商银行。8月28日,记者电话联系到浙商银行一名分行副行长,对方承认了贷款一事,但并不透露具体的贷款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