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一辈子的漫画,感到很知足
李辉(人民日报资深记者)
我第一次认识他是1983年,那时我在《北京晚报》编一个副刊“居京锁记”,内容是邀请居住在北京的文化人写他们的北京日常生活,我邀请丁先生帮着画插图,前后共合作了100多篇。丁先生平常话不多,但他的冷幽默非常有意思,所以和他在一起非常开心。
丁先生是一位淡泊名利、忠实于漫画艺术的老艺术家。他常说,这一生来到世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画一辈子的漫画,所以感到很知足。从1930年开始从事漫画以来,他不同阶段的漫画创作都与社会现实有关,特别是“文革”之后,他用漫画作品反思“文革”和思想解放运动,引起很大的反响。他在《读书》杂志上坚持发表漫画将近30年,这在整个出版和美术史上都是少有的佳话。
先生是《读书》创始人
吴彬(《读书》执行主编)
在我们这些人进《读书》杂志之前,丁先生就已经是杂志的创始人之一了,是他和冯亦代、范用等几位老先生一起筹划杂志的创刊。《读书》创刊后,丁先生是几位副主编之一,他主要负责杂志的美术部分,插图、封面、版式等等都由他一人包办。
在杂志创刊之始,我们为一些原作作者都配上一个人物头像,头像就是丁先生的人物素描漫画,那些年下来就累积了一大批知识界名人的头像。《读书》杂志的封二一直是丁先生的漫画,这个选题一开始就出自丁先生自己。几十年来,这个版面的漫画内容和灵感都来自先生日常生活,在聊天时突然迸发出一个念头,他就记录下来。这批漫画是杂志巨大财富,也记录了这30年。
跟他,想吵架也吵不起来
陈四益(《瞭望》原副主编,曾与丁聪长期合作)
先生这次去世我并不意外,不久前他跌跤入院,他也知道非常凶险。丁先生画漫画,我为他配文字,这段合作开始于1984年,当时还不是为《读书》杂志。那时,丁先生已经是成名画家,而我则40来岁,初出茅庐,因为“有意思”这句他评价我作品的话,开始了我俩20多年的合作,直到摔跤不能画为止。
1990年代,丁先生因病切除了一个肾,他当时很乐观地对我说:“再画十年。”这次他摔跤入院后,我说:“能再画十年?”但他自己也知道,这次真画不了了。前年丁先生第一次摔跤入院,《读书》上我俩配合的漫画文字停了几期,编辑部一度问我,是否考虑换个搭档,但我一开始表示还是再等等。后来读者来信询问专栏停掉的事情,无奈之下我觉得先生很难再恢复了,只好和另一位先生合作。
我和丁先生都是上海人,每次见面我俩总是用上海话,一个说“丁——先——生”,一个说“陈——先——生”,非常有意思。萧乾先生曾问,你俩合作了那么多年,有没有过矛盾?我说,跟丁先生在一起,想吵架也吵不起来。我们虽然是两代人,但他没有任何架子,印象深的是他常常催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