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在纽约大都会地区的北大海外校友,举办了数百位中国精英参加的“中国:机遇与挑战”论坛。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参加了该次讨论会,作了主题演讲。陈在2000年的全球1000位经济学家排位中,名列202位。
论坛结束后,陈志武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对中国与美国经济的未来走势和政府政策,陈谈了自己的分析与评判。
陈志武教授认为,本次经济危机现在的核心问题是“全球产能过剩”,而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与解决此问题背道而驰——十大产业振兴方案将刺激新的产能过剩,长期而言,对中国经济造成的伤害更大。同时,4万亿投资的单一流向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更大打击。
他建议,新的第二轮经济刺激方案应着重于解决民生和民间消费问题。通过着眼长远的结构性投入和国有资产的公民化分配,让13亿中国人形成财产性收入,推动人均财富增长。
“U”型底下的横条不会太长
《21世纪》:您觉得美国的经济危机是否会有第二波?最近美国商业地产贷款的违约率在上升,消费者信贷的违约率和拖欠率也在上升,这会不会对美国脆弱的银行业形成第二波打击?
陈志武:我们之前对美国资本市场的判断是会有回落。但是到目前为止,都还没有上规模的回落。我想主要原因是之前美国金融业下滑得太惨了,所以反弹也比较持续。
另外,最近三四月份公布的经济指标,包括消费者信心、耐用品订单、房地产开工以及信贷、信用支持,都回升了很多。中小企业的相关数据也在上升。
其实,去年年底经济最差的时候,针对美国中小企业的调查显示,也只有20%的中小企业说融资困难,而且主要是中小企业自己不愿意去借贷。
中小企业的信心能够恢复的话,那么也不会影响到市场复苏的大趋势。
《21世纪》:你预测美国经济会是什么样的走势?时间点位会是怎样的?
陈志武:我的预测是“U”型,但是“U”字底下的横条不会太长,也许到今年年底。今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经济可能见底,明年会逐步复苏。可能还会有一些小的“W”波动,因为现在政府官员可能对美国经济有些过于乐观了,也许未来两个月大家会发现其实问题还没解决,所以还会有波动。但是不管如何,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
相对来说,西欧国家和日本因为政府公债比例已经很高,所以问题会大一点。美国在这次发债之前,公债占GDP的70%。而西欧已经达到100%甚至更高,日本是170%-180%,所以财政的灵活性就不会那么大。东欧局势更差,本国货币大大缩水,对东欧家庭的打击远远大于西欧和美国。
美国还是龙头,如果美国经济复苏,可以带动全球经济走出衰退。
调整逐市计价会计准则是短视行为
《21世纪》:你对美国银行业的“压力测试”结果有什么样的预测和评价?银行业减记储备是否已经足够?
陈志武:从目前的数据来看,银行业的减记储备似乎是比较充足了。但是,因为“逐市计价”会计准则的调整,让很多的银行业信息不透明,甚至变得更加模糊,让整个市场都开始猜测真实情况,不确定性反而大大增加了。
我个人觉得,“逐市计价”会计准则被调整是一个很短视的行为。因为FASB(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没有办法顶住政治压力。如果没有这样的调整,也许在最近银行业的状况可能会更清楚一些。
但是,根据经验,只要美国的中小企业以及美国家庭的消费信心继续复苏,经济就会回升,因为美国GDP的80%都是来自第三产业,来自服务业。第三产业与中小企业以及消费者的信心都是紧密相关的。尽管失业率数字还会上升,但是不会像去年年底那样“末日”似的恐怖。
从这些层面上来说,我与林毅夫先生看法不同(林在同一个论坛上也有相关主题演讲)。他对美国市场比较悲观,对中国市场比较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