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回应
客户要买 当然不能违背他的意愿
就记者看到的种种不规范操作,记者致电一位在银行从事相关业务的负责人。
该负责人表示:“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虽然超过半数的客户在测试时,都表现出稳健投资型的特征,但这个测评的结果并不准确,主观性太大,指导意义也很有限。”她解释,客户在不同的时期会对相同的问题写出不同答案,这很难准确地评估出该客户是否真的属于一个特定的投资类型,“比如有些客户测试出来明明是激进型,可以承受风险的能力比较大,但到了实际操作过程中,他们的表现却是完全不能接受任何亏损;或者另一些客户的测试结果属于稳健型,但实际上却完全可以承受一定比例的暂时亏损。”此外,对于银行是否应该就测试结果对客户进行投资约束的问题,该负责人表示,商业银行应该都是有相关约束制度的。有的银行会要求风险测评不符合的客户签订免责条款,有的银行甚至还会通过层层审核,最终确定是否批准该用户购买特定的理财产品,但这些约束机制的实施都需要经过投资者本人的自愿授权,“如果客户执意要买,我们当然不能违背他本人的意愿。”
业内报料
要推荐哪种产品 就可劝客户成为哪种投资者
虽然各家银行的风险测试题目不一定相同,但是基本上都是根据客户的投资目的、能够承受的最大损失、是否有投资经验等要素,测试客户是属于何种类型的投资者,比如保守型、进取型等。
按照要求,银行客户经理应该针对客户的风险承受类型,向其推荐适合的产品,比如,对保守型投资者就不能推荐高风险的产品。
银行人员为了销售更多理财产品,可能会做出修改风险测试表、代客户填写等“简化”手续的行为。而记者从银行界的朋友处了解到的情况更加夸张:某国有银行工作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客户买产品前进行风险测试是必须做的,但是“你要推荐哪种产品给客户,就可以诱导他做成哪种类型的投资者嘛”。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位曾经在某股份制商业银行工作的理财经理说,在他所工作的银行网点,理财经理会自己先将风险测试表填好一叠,并做出各种类型的结果。“客户来了,需要做成哪种,拿一张喊他签字就行了。”风险测试根本只是以备上面检查的形式而已。
专家看法
轻视测试并非成都独有 出了问题银行形象将受重创
对客户进行的风险测试有无必要?银行忽视风险测试甚至造假,将带来什么后果?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601988,股吧)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银行迫于经营压力,可能出现忽视风险测试的情况,但从银行到监管层都应该对此加强监管,否则将埋下隐患,整个银行业的形象和未来发展将因此受损。
“这种情况肯定存在。”郭田勇表示,这反映了银行对理财产品销售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对于风险重视不够。理财本身是一种投资,由于各种产品风险不同,所以才强调对客户进行分类销售。从客户角度来讲,银行的理财客户很大一部分是银行以前的储户,他们把钱放在银行里的目的是储蓄,如果隐瞒风险,很多客户会误以为理财产品是一种收益更高的储蓄。从郭田勇了解的情况看,忽视风险测试的情况并非成都独有,“银行迫于业绩压力,不排除银行管理层对这种情况睁只眼闭只眼”。但是,大批客户都是基于对银行的信任去买的理财产品,一旦出现问题,银行形象将受到重创,因小失大。
律师提醒
消费者做测试走不得“过场”
风险测试对消费者来说重要吗?成都泰和泰律师事务所的李华律师昨日表示,风险测试并非“鸡肋”,反而非常重要。
他提醒投资者,必须足够重视“风险测试”,毕竟投资理财产品和购买其他实物商品有本质区别,投资者在购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时,必须考虑几个因素:1.选择适合自身的理财产品。不同品种各自的法律特征是不同的,投资人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也有着明显的区别。2.树立风险投资意识。“只赚不赔”的理财产品是不存在的,投资人不要轻信“虚假承诺”或“违法承诺”,充分重视投资前期的“风险测试”。3.在签订理财合同之前,应仔细阅读合同内容,防止落入“合同陷阱”。4.妥善保管相关书面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可作为维权证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