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零售经营模式变更定性
零售模式的一个变更,包括创造一个新型业态,主要生存的根基还是零售市场。即某种模式能否取得成功,衡量是其能否在零售市场上最终取得成功,是否符合零售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任何新型零售商场的产生,归根是零售领域的一场经营变革,面对的是对现有零售市场的重新的变更与适应。
2:零售市场的三大考量维度
第一:市场容量
考察当地(区域性商业市场)的一个零售行业的市场容量与饱和度,以及未来的整个零售市场总量的增长趋势。2009年到2010年来看,我个人认为,零售的整个市场容量的增长趋势是不容乐观的,2000~2008年的2位数字的行业容量增长的速度发生重大改变。同时一、二线城市百货公司经营网点的大肆扩张与发展,目前基本上市场容量已经趋于一定程度的饱和。
第二:消费者的认可
我们认为任何零售新的模式变更都是必须在消费者服务模式上面的一个变更。即消费者从购物的整个过程,能够非常明显的体会到这种零售业态与其他零售业态的不同。
比如大型购物超市,在这种业态出现之前,消费者买日用品是通过百货公司、副食商店的柜台,面对面的交易完成的。而大型购物超市则完全是实现在另一种模式-它实行顾客自选、统一结帐、品种丰富、货架陈列等等。那么在消费者购物过程,企业是完全不同于以往旧的这种"柜台式服务员"拿货来进行售卖的。因此超市商业模式对于以往的传统的商业模式来讲,是一个零售模式的变更。
如果我们在整个消费者购物体验和过程上面,不能有太多的变更的话,仅仅是零售企业的内部运作机制的改变,则更多的属于是企业管理创新的范畴,暂时还不适宜纳入零售模式创新的范畴。
第三:竞争与品牌效应
任何一个零售商场在当地商业市场都会有其竞争对手,而任何一个有品牌效应的商场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从南北各大主要城市的百货公司来看,有的是几十年国营企业背景的百货公司在不停的变革过程中达到今天的效果,有的是引进一些外资而形成的新型的百货公司,其共同点都需要5到10年的经营历史,才能够在当地消费者心中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
3:零售商业新卖场的扩张支持
新的品牌联盟,一定要在新的商业区域开设新网点。
第一:地产界支持
商业地产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在住宅地产饱和化之后,地产业运作主要模式是商业与地产结合,借助商业为地产带来巨大增值效应。地产资源的丰富性造成对商业需求的巨大性,也就是在地产和商业二者的关系中,商业是相对比较稀缺的资源。
商业的成功与地产无绝对的正比关系。典型的案例是广州天河城旁边的正佳广场,其地产规划、建筑面积,地理位置,无疑在亚洲都是一流的。但正佳广场经过五到六年的艰难运作,才刚刚跨入正轨,前四年的惨淡经营就说明不是有一个好的地产,简单商业的加入,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相比地产而言,商业运作中的专业人才与经营难度,以及模式复制上更难一些,不确定性更大一些。
第二:品牌商的支持
整个的品牌商在运作的过程中,无论是终端的掌控,还是从拓展市场份额来讲,都需要更多的零售企业在市场上产生。
在中国零售模式变更与发展中,典型的一些现象与案例是值得深思的。当年家电行业国美、苏宁、大中一直是全国家电的三巨头,在家电行业形成垄断的过程中,作为中国家电业最大的集团海尔,一直立志要收购或入股苏宁,苏宁仅仅是与海尔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而该公司的合作范围被严格界定在非家电主流商场――建材超市(类似百安居)的厨房家电的一个很小的范围;另一公司永乐电器在进行公司售卖和股权转让的时候,它没有选择一直青睐自己的家电制造集团,而是与老冤家国美达成了合并。
为什么零售商在进行企业发展和并购的时候,不是选择自己的上游品牌商,而是选择自己的竞争对手?可能与零售发展的规律有关。
由此可见,对于上游制造商完全参与大型零售模式的结合方式,我认为这个领域还有待于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