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应成为成都女鞋走出困境、开拓国内市场亟需破解的瓶颈。但如何在投资和规模效应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又成为成都鞋企必须破解的一道命题。
“我们打算在成都开10家店左右。”熊代宇已胸有成竹,他说,二级市场的店将通过加盟的模式解决大量资金投入问题。目前,有近10家制鞋企业将启动加盟名品店的计划。
抱团复苏
一个惠民产业的光荣和梦想
目前,仅武侯区就集聚各类鞋企120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3000多家,鞋类注册商标300多个,从业人员近30万人,鞋业成为成都十大优势产业。制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占产值的20%左右。正是基于这个惠民产业的发展前景,政府对制鞋业的扶持不遗余力。
据了解,到年底,成都市区预计还将有20余家中国女鞋之都名品连锁店亮相,也会有更多本土知名女鞋品牌亮相名品连锁店。目前,有关部门正积极策划名品连锁店在北京等地的开店事宜。
有相对实力的鞋企,通过不断开名品店拓展国内市场,但实力薄弱的鞋企该如何转型发展?“我们将做反贴牌生产。”熊代宇说,随着名品店数量的扩张,销量上去后,将可能让一些小型鞋企贴牌生产自己己至我们还会让广州的企业贴牌生产我们的鞋。”(环球鞋网)
同时,武侯工业园管委会将在中国女鞋之都园区内打造一个10万平方米的武侯直销鞋城,首期计划开设200间左右的鞋业专卖店,打造成中国西部地区鞋类专业市场,同时为西部鞋企拓宽商机、展示拳头产品、拓展代理渠道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
成都市政府和省商务厅组织30家鞋企到俄罗斯举行“2009中国女鞋之都莫斯科展会”,以期实现贸易订单8000万美元。“5年后,成都将有望成为世界制鞋产业中心,年产值将达1000亿元,解决百万人就业。”中国女鞋之都产业运营中心主任彭军说,成都鞋业的目标并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