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家无法逾越的坎?
“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曾经是很多商人或者企业家的共同想法,不少研究者也认为这将是中国实业家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很多人都要经过这个阶段嘛,国外也是如此。”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对《当代经理人》表示,“李如成也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很多做实业的也都在进行实业+投资形式的做法,比如联想和万向。”
没有人怀疑李如成的智慧,正如一位长期跟踪雅戈尔的咨询人士表示,“李如成在做这些投资时,一定是综合考量了各方面的因素后做出的,以他的性格是善于听人言,但却慎重接受人言的。只是好的运气并没有永远站在他那边。”
郎咸平不止一次地表示,中国的股市和房市充斥着不良的泡沫,而对中国经济最大的威胁是实业环境的恶化。正是这种恶化导致实业家纷纷投身股市和房市。“来钱这么容易,而做制造业又那么辛苦,利润微薄,谁又不去做呢?”上述咨询人士告诉记者,“其实这又回归到了多元化的问题。”
如今的金融危机下,多元化的优势再一次被证实,而对于李如成所期望的三驾马车的架构,本应在这场危机上显现出多元化的成效,然而,事与愿违,如此的多元化却成为如今雅戈尔的最大拖累。“多元化本身没有什么对与不对的探讨,关键在于如何做。”雅戈尔选择了这几年中国最火的股权投资和房地产市场,2007年财报中显示,雅戈尔的股权投资已经占到利润总额70%,2008年中期财报显示,股权投资收益占到利润总额的54%。但按照国际的一般惯例,为了分散金融投资领域的高风险和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都努力将金融投资比例压缩,以多元化最成功的GE为例,其将每年的金融收益比例总是保持在40%以下。
世界五百强、与GE一样在多元化道路上很成功的伊顿公司亚太区总裁马凯捷告诉《当代经理人》,“多元化不仅是业务的多元,还包括业务分布区域的多元化,另外还要有根据不同业务在经济周期的不同影响时间所确立的投资多元化。”跨国公司上百年所摸索出的成熟经验当然不是中国企业三十来年就能领悟到的,“让中国企业家在三十年左右的时间走完西方几百年走过的路,确实太难为中国的企业家了。”李如成曾如此对外界表示。
“是该重新思考雅戈尔的多元化方式了。”一位风投人士对《当代经理人》表示,“雅戈尔企业质量很好,但如此的多元化似乎离主业有些远了。”李如成也在用实质性的动作回应人们的质疑,2008年1月,雅戈尔集团并购了美国服装巨头KELLWOOD公司(简称KWD)旗下男装企业新马和SMART,这是一笔1.2亿美元的收购交易,也是中国服装[3.83 -2.54%]业最大的一起海外并购案。KWD公司在斯里兰卡、菲律宾及中国内地和香港拥有14家生产基地,而最让雅戈尔心仪的是其设计能力与其拥有的美国数十家百货公司在内的销售网络和强大的物流系统。对于急于打开国际高端市场大门的雅戈尔来说,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一个企业的投资可以凭幸运或者偶然性,但主业的重振一定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不能有侥幸的心理。”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表示其对雅戈尔要振兴主业做法的看法。的确,李如成曾承认,相对于同为新兴经济体的印度,“中国的企业家对于西方的交流和理解太少了,很少了解西方的法律和经营情况。”他的担忧恐怕也将是人们对雅戈尔整合KWD能力的担忧。
人们的担忧或许不仅如此,至少资本市场还会有着更深的考虑。如今,雅戈尔的架构依然是投资与实业并行属于同一个集团、同一个上市公司,“这种架构不利于资本市场对它进行准确定位与估值,对投资者权益、对公司融资开展业务都有制约。”上述投行人士表示。雅戈尔对金融投资业务的分拆恐怕势在必行,去年中期曾经传出雅戈尔也要分拆房地产业务,为房产搭建新的融资平台,不过至今未见成行,《当代经理人》对此向雅戈尔求证时亦未得到正面回应。
李如成曾经表示,自己到60岁就退休,也就是2011年,而如今雅戈尔也从1979年的知青们工作的作坊式的青春服装厂走到了而立之年。李如成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至少在过去的三年里人们已经将雅戈尔等同于一个实业家的神话。然而,“任何被视为奇迹的事物,往往都很难持续,因为他来自一个超越了常规的历程,身处其中的人们,因此而获得巨大利益的人们,每每不可能摆脱那些让他们终身难忘的际遇,他们相信那就是命运,他们总希望每次都能红运高照,每次都能侥幸胜出,最后,所有的光荣往往枯萎在自己的光环中。”
李如成在坐拥200多亿账面财富时曾说,希望能为接班人留下这200亿的财富,因为它不会成为后人的负担,相反会成为打开实业这扇门的钥匙。然而,如今,这把钥匙恐怕已经不能解锁反倒成了负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中国——“中国已经走出改革初期的浅滩阶段,正站在大河中央,选择彼岸的到岸位置。”现在对于李如成来说,雅戈尔也到了大河的中央,也到了选择彼岸的到达位置的时候,不知道此时李如成的脑海中是否会想起松下幸之助的那句经典名言:“能拯救这条大船的,惟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