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1月以来,伊利股份(600887.SH)股价一路上扬,从6.85元最高涨至今年3月24日的12.9元,几乎翻倍。对于这只即将被戴上ST帽子的个股,内、外资研究机构给出了迥然相反的评级。
3月23日,瑞银证券关于伊利股份的一份最新报告给其“卖出”评级,目标价6元。但银河、中信、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内资券商近期多数调高伊利股份评级至“买入”或“增持”,银河证券给予目标价16元。
瑞银唱空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瑞银证券一直不看好伊利,去年8月份即下调其评级至“卖出”,原因是:销量增长放缓;平均售价涨幅降低;销售费用升高;中期增长下滑。
如今,瑞银依然重申“卖空”评级,上述报告指出,由于伊利奶粉业务比重更大,其亏损额可能也高于蒙牛,尽管收入将回升,但预测2009年伊利股份净利润3.13亿元,不太可能回到三聚氰胺事件前的水平,且不太可能跑赢蒙牛。
与伊利相比,瑞银似乎更偏爱蒙牛。去年9月瑞银虽给蒙牛卖出评级,但瑞银集团当月却在香港增持蒙牛;今年2月以来又数次买卖蒙牛,联交所3月5日的数据为瑞银持股11.28%,是目前在香港市场持蒙牛最多的外资机构。
记者联系采访瑞银证券,但至发稿仍未得到回复。
内资机构唱反调
对于瑞银的评级和目标价,上述内资券商的行业分析师多数不予置评,其中一位认为,瑞银的报告推理逻辑并不充分,且与蒙牛的比较显得“感性”。
虽然伊利去年预亏已在预期之内,不过伊利年初销量恢复较快以及产品结构优化、奶粉将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内资机构看好的主因——即销售收入恢复确定性高。
银河证券分析师董俊峰在报告中指出,液体乳是伊利第一利润来源且行业地位稳固,奶粉业务因为三鹿部分市场份额的让出可能成为伊利新的利润增长点。他给出伊利股份16元的目标价。
今年1-2月消费品工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乳制品产量由去年12月下降19.5%转为增长9.1%。
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都表示,业内传伊利今年1、2月份奶粉收入有10亿元,目前液态乳的销售已恢复80%-90%。上海某券商食品饮料行业分析师称,上述数据也许有一定水分,但1、2月份奶粉销售收入同比正增长是确定的,通过专家和行业协会得到的数据,液体乳的销售大概恢复了70%,不过3月份的数据更为关键,一季报上述数据能兑现80%-90%即符合预期。
内资机构的分析师们较为一致的预计是,今年第四季度伊利的销售将恢复正常,2010年业绩将恢复并实现一定增长。他们给予伊利股份2009年每股收益的预期平均在0.5元附近,净利润在3.36亿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