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康鞋业成本处已分别对皮料、线、胶水和辅材的用量制订了四大标准。如生产鞋帮时剪掉7毫米里皮,这样的细节处理不仅便于黏合,每双鞋还节省成本0.35元;鞋底刷胶,工人因刷胶方式不同,平均每双鞋用胶量30克,标准化操作后,刷胶量节省幅度超过20%。
奥康设立“成本处”,专门寻找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推行精益生产。
转眼间,《长三角中小企业奋斗笔记》已经讲到“第七回”。前述企业中,家家都有道不完的酸甜苦辣。
由于所在企业不景气,很多在温州打工的外乡人早早坐上了回家的火车。
对比返乡人落寞的背影,奥康集团的制鞋工人还在灯火中忙着完成订单,心里憧憬着公司年底的“团圆饭”,“到时会摆上几百桌,估计鲍鱼都可以吃上吧。”
年关临近,受困的中小企业主,暂且搁下心中的忧愁吧,摆上几桌,与辛劳了一年的员工“干一杯”,挥手告别不寻常的2008年。
奥康“脸谱”
奥康集团创建于1988年,现已成为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该企业以制鞋为主业,并涉足商业地产、生物制品等领域,现有员工2万多人,拥有三大鞋业生产基地、五大鞋业品牌。
-困境
出口欧盟的产品被征收16.5%的反倾销税、金融危机使国外消费市场萎缩、汇率波动等,像“八爪鱼”一样在奥康头上张牙舞爪。“尽管今年销售额增长30%,但利润率在下降。”
-对策
今年2月成立的“成本处”专门寻找生产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推行精益生产。“经过标准化处理,生产一双鞋可节省成本1%左右,每年抠出的生产成本有望超过1000万元。”
离年关还有些时日,李清已情不自禁地憧憬起公司的“分岁酒”。
“到时会摆上几百桌,听说老板专门到外面请了大厨做菜,每桌标准也定得相当高,估计鲍鱼都可以吃上吧。”这位湖南籍的民工兴奋地说。
“分岁酒”是温州民间对“团圆饭”的俗称。尽管这样的热闹场景每年都如期而至,尽管因为考虑成本,聚餐地点由大酒店改在了公司食堂,但在李清看来,今年“分岁酒”的意义却非同寻常。“比起一道出来的老乡,能吃上这顿分岁酒,我已经算幸运了。”他说。由于所在企业不景气,李清很多在温州打工的老乡早早坐上了返乡的火车。
李清是中国最大民营鞋企奥康集团的制鞋工人。“今年虽然形势严峻,但奥康没有裁员,员工薪水也没有降,相反,由于生产繁忙,工人的收入还增加了。”奥康鞋业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樊曼如说。
这或许可以解释李清“幸运感”的由来,同时也颠覆了温州民企之于外界的普遍印象——从上半年起,有“中国民营经济风向标”之称的温州,成为坊间观察中国民企困境的“范本”,有关方面披露的“20%企业停工、半停工”在传播中被迅速放大成“倒闭潮侵袭温州民企”,以致于人们固执地认为,温州经济“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金融危机对奥康有影响,但不大。”谈及公司近一年的波折经历,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显得乐观,“奥康在经济严冬中能保持平稳发展,是因为备足了过冬棉袄,说得直接一点,是跑赢了成本上升的速度。”
这条生存法则,被王振滔作为经验,在11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绍兴主持召开的浙江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作了汇报。会上,温家宝说:“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可以用10个字概括——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坚持这10个字,我们一定能度过眼前的困难。”
成本!成本!成本!
如今,站在温州各工业区附近的山头上看,会发现不少曾夜夜灯火通明的厂房已黑灯瞎火。
王振滔一开始并不这么乐观。事实上,数年前,他就在集团内部会议上发出“鞋业冬天并不遥远”的警告。“从表面看,当前制造业景象繁荣,鞋业市场还是个大晴天。但从宏观远景来看,我们无法轻松。”他说。
过去近一年时间,由诸多因素构成的成本压力卡得中小企业喘不过气。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奥康亦不例外。
首当其冲的是原材料成本。“与铁矿、石油相关的原材料,几乎都在涨价。”樊曼如说,而这些原材料都是制鞋业无法绕开的:皮料、胶水、铆钉。
以黏合鞋底用的辅料PU胶为例,油价飞涨带动化工原料跟涨,PU胶从年初每公斤19元涨到10月的21元,“为此,每个季度要多支出五六万元”,“这还是辅料,算上全部材料,材料成本上升15%到20%。”她说。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去年上半年员工保底工资800元,到下半年就涨到1000元,今年又涨到1200元。”樊曼如说,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以来,奥康劳动力成本上升了10%到20%。
奥康“成本账”上另一项重头开支是专卖店租金。作为国内“皮鞋连锁鼻祖”,一直在终端领域精耕细作的奥康有3000多家连锁专卖店,其中50%为自营店。“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火热,店铺租金水涨船高,仅去年,平均每个店铺租金上涨就达到30%。”奥康集团品牌事业部总经理罗会榕说,目前每家店经营费用都在100万到1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