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中石油总裁周吉与中石化总裁王天普各自率领庞大的代表团,出席了2009年度的“原油互供协议”签字仪式。
这一两大集团就来年原油互供问题的例行会晤,因中石油销售公司总经理刘宏斌和中石化销售公司总经理张海潮的出席,而显出不同。
一位与会的中石化人士透露,由于近期成品油市场需求降低,市场零售价格下跌,两大集团成品油库存高企,因此,来年如何在成品油销售上进行协作,也成为双方讨论的重要议题。但这位人士并未透露双方沟通的具体结果。
“目前,中石油成品油库存已处于历史高位,亟需加大销售力度;中石化却不愿国内成品油价格持续滑落,因此,两家展开沟通,共同寻求解决方案是必然的。”一位中国石化协会人士指出。
在油价剧烈变动的背景下,两大集团间的“不对称”亟待平衡。纽约原油期货在2008年7月达到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后即开始暴跌,至12月19日,已至33美元/桶附近,半年的跌幅近80%。
原油互供
1998年中国石油行业重组改制完成后,长城以北油田、炼厂及国有销售单位尽数被纳入中石油旗下,而长城以南的,则被划入中石化旗下。
但在原油、炼油和成品油销售环节上,中石油、中石化拥有的资源并不对称。
“我国的主力油田集中在北方,主要的成品油和化工品市场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这种资源禀赋的差异,造成两大集团自诞生之日起的不对称:中石油原油资源丰富,却市场狭小;中石化市场广大,上游资源却相对匮乏。”上述中国石化协会人士说。
就原油资源而言,中石油旗下大庆油田一家的油气产量就达5000万吨/年左右,相当于全国每年总产量的1/3,高于中石化旗下所有油田的总产量;而就市场而言,在中石化主导的长城以南,成品油消费量达到1.2亿吨/年,是中石油所处北方市场的两倍。
为平衡两者间的资源差异,原油互供就成为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间每年必须进行的工作:拥有原油资源优势的中石油,每年都会按协议价格向拥有市场优势的中石化提供一定量的原油。
在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看来,最初的原油互供,是对中石油的支援之举。“当时(2002年之前)国际油价维持在20美元左右,远远低于国内的勘探开采成本”,虽然,中石化“从海外进口原油在南方炼制”成本更低,但鉴于整个行业的利益,中石化仍需购进成本较高的国产原油。
如今,纽约原油期货再次跌至5年来的最低点。韩晓平认为,两大集团的原油互供“很有可能独立于国际油价,可能在60美元左右”。
联手保价
而成品油需求下滑,则是两大集团共同面对的新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