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进口和非免检产品的负责人积极表态不同,免检产品的相关负责人都不愿对“免检被废止”一事做出明确回应。尽管如此,废止呼声给“免检队伍”造成的“名”、“利”损害却是明细可见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消费者追逐的是“省优、部优、国优”,之后国内有了免检与中国驰名商标等政策,品牌的成功开始与国家级的荣誉相挂钩。过去在政府采购清单上,具备“免检”资格的企业往往具有优先权。免检头衔的丧失,就意味着额外名誉特权和营销渠道的丧失。“废止令”将让家居行业回归良性竞争,冲破老格局,重建新世界。
背景 “免检”盛行缘于“特权”待遇
国家免检制度的雏形于1999年浮出水面。最初,地方质监部门是出于为企业减负、减少重复检查,鼓励品牌创建的目的,优待连续数年检验合格的本地产品,进而推出了在一定期限内免除监督检查的办法。2000年3月,这一行政发明以文件形式被固定下来,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企业生产的产品一旦取得免检资格,就享有不去检、不能检、不敢检的特权,正因这样绝对强势的“三不”权利加重了“免检”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任砝码。因而,企业打破头也要拿下“三年一检”的免检证书,免检证书也就有了“贴金”的效果。
说法 市场当心“质量问责”真空
如果说今年的“三鹿奶粉”事件是毁掉食品行业免检的定时炸弹,那么2004年的“欧典地板”事件则是建材业免检产品的一场阵痛。免检制度的实施虽具有“帮优助强”的奖励性质,但也间接地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换成了奖励企业的筹码,这就意味着质监部门减弱或放弃了对消费者利益的应有维护。事实上,与一般非免检产品能够找到相应责任人不同,免检产品一旦发生质量事故,由于不存在质量监督检查,便难于找到具体的追责对象。取消免检制度后,相应的质量问责制若不能立即配套出台,整个状况仍旧会与免检制度存在时无异。
对此,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协会秘书长张传喜表示:“由食品免检取消推至所有产品免检取消,对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警示。现在我们正在协助国家环保总局,推行环保标志。这是我们行业内惟一权威的环保认证。” 消费者之所以信任国家免检产品,是信任免检制度挂着国字头,是信任免检背后的国家公信力,而此类由行业协会牵头的诚信认证到底有多少说服力,有多大公正性还有待时间考量,毕竟用资金换荣誉的猫腻在过去的一些行业认证中确实存在。为此,业内人士担心,失去“免检”牌之后,产品“质量问责”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个真空。